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实验与现实只有“一墙之隔”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观剧·《兄弟连》】

  《兄弟连》通过极简的、黑白光影的舞台,简单穿着白T恤牛仔裤的演员,稍带点舞蹈的肢体、写实的音效,以讲述者的方式,再现战争中的年轻人面对死亡时的惊愕与创伤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观看德国戏剧《兄弟连》,体验五味杂陈。看到本剧实验戏剧的标签,再加上语言问题,原本有点担心会出现理解和接受问题。但实际体验是,全剧主题展现得通透、明白,没有理解障碍。虽然感觉意外,其实也在情理,毕竟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

  一言蔽之,《兄弟连》通过极简的、黑白光影的舞台,简单穿着白T恤牛仔裤的演员,稍带点舞蹈的肢体、写实的音效,以讲述者的方式,再现战争中的年轻人面对死亡时的惊愕与创伤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几乎无光的黑色舞台中央,竖立着一面“哭泣墙”,墙的面前躺伏着3个年轻男人,墙的那边也有观众席,想必地上也同样躺着三个年轻人(后经导演解释,缺了一位未能成行的演员)。为什么是“想必”?因为整剧的前40%剧情分别呈现在被“哭泣墙”隔开的两块舞台。两块舞台也分别代表了剧中主题发生地,即深受连年战争之苦的、原本同胞兄弟的两国伊朗和以色列。

  剧中6位男主角扮演了“双重身份”,既代表他们自己(即分别去伊朗、以色列实地采访的德国年轻人),也演绎他们的采访对象(交战两国的同年龄段士兵、军官)。他们在剧中对话,也分别与观众对话,借表演者之口描述什么是真实的战争,战争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兄弟连》的剧情主要分三块,即交战两国年轻人的成长,参军日子以及年轻人对话。

  在“哭泣墙”两边,在动不动就拉响防空警报及扛枪士兵突然造访的惊扰下,这些年轻人长成青年。他们同样喜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同样对“那边”的世界感到好奇,同样困惑于成长中遭遇的对男人社会角色定位的惶恐和迷茫。虽然内容多是生活的、琐碎的,但却构成了成长在不同国家的他们,同样的带着战时标签的童年。这种空间隔开、但同步呈现的舞台形式,那种人与人之间虽同命运却被强硬隔离的无力抗争之感,表现得切肤又深刻。

  年轻人共同爬上“哭泣墙”,他们骑在墙上,交换感受和迷惑。当他们长大,他们被征召入伍。“哭泣墙”被拆掉,变换成了他们残酷严苛的军事训练时的工事。这里的一个潜台词非常精妙扣题,“墙”虽然被拆,年轻人(包括坐在两面的观众)得以相见,却非在一起玩耍,而是准备向对方举枪射击……真正的隔离不仅没除去,可能更加深沉。演员们站在隔开的两块舞台,分别向两边观众讲述。那些鲜红血腥、充满细节的真实讲述,隔着时空,让你被战争的可怕彻底击垮,触目精心的画面在脑海中是如此恐怖、甚至眩晕。

  最后,几个演员冲破舞台的隔离,在一种癫狂的状态下,一边满场飞奔或突然坐到观众身边,念叨着各种咒骂,发泄着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这种看似形式化,但却非常适于接近实质的戏剧形式,通过一个小小的黑白舞台,实实在在地再现了战争中及接近战争的年轻人的状态,充分调动观者自身的想象力,去感受真实的残酷与恐怖,是厌恶是苍凉,何须多言。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