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城市不该是隔绝于自然生态之外的钢筋水泥森林,而应与自然融合共生,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该迷信人定胜天,陷入单纯的科技依赖,而应尊重自然规律,借助自然之力,促进城市维护更新。
《新京报》报道,北京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相关研究建议,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包括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等,同时打通障碍点。有专家认为,北京每次遇到重污染过程基本处于无风的静稳状态,有风道但没风解决不了问题,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还是要治理污染源。
对于城市风道这一新鲜事物,不仅一些专家看法谨慎,网络上有人也调侃,治霾还是得靠风。得承认,雾霾的治理,确实需要追根溯源,不过,这并不能否定城市风道的价值——大气治污,治标和治本完全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多侧重于经济和社会视角,对于生态的考虑往往不足。对于高楼大厦、公园湿地以及道路的规划布局,很少进行严密的气象论证。城市的高楼建得越高越密,非常不利于城市的通风循环。资料显示,这几年来,许多城市的平均风速的下降达10%,甚至更多。风速下降,意味着大气扩散能力的减弱,污染物过长时间在城市里停留。
如果城市里有几条畅通的通风走廊,让风在城市中更加自由地进出,显然有利于城市空气的更新循环。以北京为例,许多雾霾天气里并非没有风,而是风太小,吹不动雾霾。通过规划城市风道,减少阻挡,引入更多自然风,把风速提上来,显然有利于缓解令人窒息的雾霾“围城”。
城市风道作为城市气候规划的重要部分,在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德国汽车工业城市斯图加特由于地处山谷,曾一度遭遇空气污染之惑。但后来,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分析,建设城市绿色通风走廊,有效缓解了空气污染物在城市凝聚不散的问题。同样,德国的慕尼黑也规划建设了5条城市通风走廊,让季节性的干热风从城市中穿过,带走城市中的脏空气,效果相当好。
城市风道不只有利于“驱霾”,它还能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局部小气候,如果在辅之以绿地、湿地的规划配套,将能提高城市宜居品质。由此可见,几条不起眼的风道关乎城市生态循环的谋篇布局,让自然与城市更和谐相处。
不只是北京,近年以来,国内有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城市风道的规划。这一城市规划“风水学”的兴起,反映出城市规划理念的回归。城市不该是隔绝于自然生态之外的钢筋水泥森林,而应与自然融合共生,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该迷信人定胜天,陷入单纯的科技依赖,而应尊重自然规律,借助自然之力,促进城市维护更新。
从这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城市风道而已,当下的城市建设管理中,还有多少“反生态”的做法和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检讨。
□韩涵(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