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许多人既过西方情人节,也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过。对他们来讲,西方节日或传统节日,都只是个可供娱乐的日子,真没想那么多。
刚过去的圣诞节,再度成为一场文化争论的对象。据悉,国内一些高校发生抵制过圣诞节的活动:西北大学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宣传片;温州市教育部门发文要求不得在中小学校园内举行圣诞主题活动。
这些针对圣诞节的抵制活动,大多打出了弘扬传统的口号,似乎一过洋节,传统就可能沦丧了,这更多是一种自我误导。对许多人来讲,过圣诞节并不等于抛弃传统节日。例如,许多年轻人既过西方情人节,也把“七夕”当作中国的情人节过,毫无违和感。对他们来讲,无论西方节日或传统节日,都只是一个可供娱乐消费的日子,真没想那么多。
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多少也折射出一种狭隘的文化心理。从历史来看,圣诞节进入中国并非始自近年。但至今为止,也没发现这个洋节日有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而这些年来海外却也兴起一股中国“春节”热。许多海外城市的街道、商店会在春节期间张灯结彩,恭贺中国新年。
这也表明,在一个全球多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已不可避免。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和包容。如在唐朝时期,世界上各种宗教文化都能在中国拥有立足之地,而那个时代反倒呈现出开放自信的气势。又如,国内许多地方至今都会举行庆祝佛诞日的民间活动,佛诞日是典型的外来文化产物,却也深植于这片土地。就此而论,难道身着汉服就是在弘扬传统吗,恐怕未必。
何况,问题不仅在于该不该抵制过圣诞节,还在于如何表达与行动。作为一种文化选择,过不过圣诞节属于个人的自由。就此而论,若学校认为圣诞节活动可能影响教学或校园秩序,可进行疏导管理,但把学生组织起来看宣传片,甚至封住教室门,却是不恰当的强制行为。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文禁止搞圣诞活动,也已超越行政权力的边界,是对学校事务的不当干预。
弘扬传统文化,不必与抵制圣诞节挂钩;确立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也未必能从抵制活动中得到实现。媚俗化圣诞节是商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妖魔化圣诞节则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关。不能不说,这二者都过头了。如果人们能够更多了解这个西方节日,回归其本来文化内涵,或许不会出现这种无厘头的狂欢场景,也不会发生这场文不对题的争论与抵制活动。
□魏英杰(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