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书评周刊·好书终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4:书评周刊·好书终评
下一篇

文学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1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公布了2014年好书评选的入围书目。经过初审评委的投票,又于12月13日公布了进入决选的书目,10类图书中每类三种。12月13日下午,书评周刊在报社召开了终评会,专家评委中,除教育类图书的评委何怀宏出差外,其他评委全部到场,对入选的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1月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年度好书致敬典礼,将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最终结果也将于现场公布。为此,2015年1月3日的书评周刊将调整到1月6日出版,1月10日书评周刊恢复周六出版。

  评委张悦然(作家)

  在这次入选的三本作品中,一本是随笔集,一本是文学传记,一本是小说。非虚构类作品和虚构类作品的比例是二比一。这或许也能代表很多读者的阅读比例。与之相反的是,小说的阅读量有所下降。当然,每年仍旧有大量小说出版,但小说阅读变成越来越私人的事,想要找到一本能引起广泛关注、有深远影响的小说,似乎比较困难。

  《庆祝无意义》是唯一一本入选的小说,作为一部米兰·昆德拉时隔多年再次出版的作品,早在上市之前已经获得极大的关注,最终也成为2014年最受瞩目的小说之一。小说由发生在卢森堡的两次闲谈、关于斯大林和加里宁的政治笑话、一场鸡尾酒会、一段童年回忆和几个谎言组成,形式上看似是随意散漫的即兴演奏,实则为米兰·昆德拉式的“赋格曲”,即“所有都是从一个核心创作”、“一群可以同时伴奏又是旋律的音符”。所有的章节都围绕着“无意义”展开,各司其职,目的明确:“无意义”是独特性的丧失;“无意义”是幽默感的缺席;语言的失效同样是“无意义”一种。这本只有100多页的小说简洁明快,有一种法国式的轻盈。然而,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很多作家在其晚期作品中所显露出的对故事失去耐心的倾向。过分明晰的观念如同凸露在外面的骨骼,作者已经懒得又或是不屑,用耐心的叙述构建故事的血肉,将其包裹起来了。在这本《庆祝无意义》里,我们看到的是比比皆是的“意义”。

  布罗茨基的《小于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文论,包括多年前翻译过来的《文明的孩子》、另一部分则是自传性的散文,包括《小于一》、《一个半房间》等。《一个半房间》无疑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追述了作者流亡之前在故乡圣彼得堡的寓所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细枝末节,同时也是作者对“记忆”的审视和探索,可以说,这是布罗茨基的《说吧,回忆》,只是与纳博科夫的绚烂繁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布罗茨基的朴素简约。虽然怀有强烈的缅怀与遗憾之情,行文却相当地克制,感情的压抑好像已经成为这位流亡作家的一种习惯。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剥离了表层的愤怒和自怜的近乎零度的叙述,让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那份离散的哀痛。

  说到克制,《沈从文的后半生》也是一本极为克制的书。这本书从1948年,沈从文的命运的拐点写起,再现了1948-1988年的沈从文,展示了他截然有别于以往的后半生。传记采取的是以沈从文自己的话语来呈现的方式,以其留下的几百字的书信、笔记和文章为材料库,尽可能让传主自己发声,减少作者推测演绎的成分,将个人表达欲降到最低。读过张新颖先生散文的人,大概都会对其诗性的,复杂的文体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这本书里,几乎完全找不到他个人风格的痕迹。节制、内敛、隐藏,这是作者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叙述本身的意蕴不受伤害。”

  B14-B16版摄影/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