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3:书评周刊·文学
上一篇

滴落不已的回忆

——读林文月《写我的书》

2015年01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写我的书》
作 者:林文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我把面对一本书的无端心情转折记录下来。

  ——林文月

  很惭愧,因为见少识浅,在我翻阅《写我的书》之前,我并不知道林文月其人。

  我喜欢翻阅那些写书的书,加上广西师大出版社这本《写我的书》干净雅致的装帧,我才打开了这本书,不过,这本书迅速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去查阅著者资料,方知自己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林文月原是台湾世家子弟,外祖是大名鼎鼎的连横,是连战的表姐。但是,我更在意的,她竟然是《源氏物语》的译者,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是台湾女性散文的标杆性人物。余光中先生曾以十年为一旬,来回顾台湾女性散文的风景,他以琦君、林海音等为第一旬代表人物,林文月则为第二旬的代表人物。

  我没读过林文月其他作品,除了手头这本《写我的书》。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吸引了我。不是这本书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而是这本书,在平淡的叙述后面,向读者呈现的“只好珍藏在怀中”的“陈旧了的Sentimental”,那种“徒然的情感”和“滴落不已的回忆”(林译日本诗人泉浩郎的诗句),老旧而鲜活。

  从《庄子》、《变态刑罚史》,到《奈都夫人诗全集》、《巴巴拉吉》,到《陈独秀自传稿》、《青昼堂诗集》,这十余篇关于书的文字,虽说原是报纸专栏集纳,却长短不拘,娓娓道来,既富知识,更有情味。

  林文月写书,其实不只是写书,更在写人,写书背后那些陌生却能神交的著者,那些熟悉的师长亲人。“未必是那本书的内容,和对于内容的感受领悟,而常常是那书的本身,以及关涉那一本书的属于我个人的记忆与怀念。”“我把面对一本书的无端心情转折记录下来。”

  恰如林文月自承的,通过对每本书来龙去脉的交代,她向读者讲述了那些与自己生命和命运密切关涉的著者的故事,对那些只是片段故事的细致描画,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她在台湾的老师台静农、郑骞,还是在日本的老师平冈武夫,还是自己的夫婿和外祖。

  “所写对象,未必都是善本孤册,多数只是平凡普通的书,然而都是我自己书房里的一部分,对我有特殊的意义和感情。重新翻阅时,犹如翻阅自己的生命,种种情绪涌上心头来,愉悦美好的,或感伤激越的,时则清晰,时或幽微。我把那种感觉记录下来了。”名为写书,实为怀人,也是自己情感的流露。书读到这个份儿上,那真是至情至性了。

  林文月这些写书的文字,没有华美绮丽的装饰,平淡朴实的描述中,恰似冬日午后,暖阳清茶,闲听长者娓娓道来,如春风拂身,萧散自得中,与哲人相会。

  她的文字所呈现的格局和气象,是如此优雅从容平静,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其实是十分专注投射的结果,这份功力底蕴,是功利主义者所不可企及的,功利主义的文化土壤,也开不出这样的花来。

  林文月的《写我的书》,是我读到的第五本关于书的书。另外四本分别是普鲁斯特的《阅读的时光》、安妮·弗朗索瓦的《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大江健三郎的《读书人》,以及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和安贝托·艾柯的《别想摆脱书》。这五本书,都是喜欢阅读的人谈自己的阅读故事,风格各异。普鲁斯特的拗口晦涩,大江的浅显易懂,卡里埃尔和艾柯满载了读书人的乡愁,安妮的书则充满了各种诙谐有趣的读书故事。

  “正是在同其他心灵的接触,即阅读活动中,我们心灵的修养才得以形成”。林文月的这本小书,某种意义上正好印证了普鲁斯特在《阅读的时光》中的观点。

  书,是有生命的。它需要用心去接触品读。

  □朱学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