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如果行贿者通过网络派发“定向”网络红包,则施受双方注定会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这样的行为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希望网上“抢红包”,别成为遮掩贪腐官员受贿的“青纱帐”。
据新华社报道,在羊年春节来临之际,广东、四川、江西等多地纪委表示,将重点治理收送“红包”等作风问题。有关专家和纪检干部郑重提醒:要警惕那些打着人情往来旗号、包裹利益输送的红包,如同腐败“引线”一样,一步步将违法违纪官员拖下水。
每年这个时候,“红包”问题就会被郑重“拎”出来。伴随着传统年俗、人情味儿,“红包”也成了春节反腐的一个常规议题。年年“老调重弹”,固然体现了有关部门编织的反腐之网越来越严密,对“红包”包裹的利益输送越来越警觉;同时却也表明,治理“红包”并不容易。
治理“红包”之难,难在如何将行贿受贿与正常的人情往来切割。近年来,原本年节时人情来往的“红包”,往往有些变味,甚至成为行贿受贿、利益输送的别样渠道。不仅因其涂抹上一层人情色彩而难以拒绝,特别是,当这种节令性送礼与传统社会年节的制度化“孝敬”结合起来之后,更是成了劣化官场风气的毒素。
今年1月初,广东省乐昌市72名干部收受红包礼金被纪检部门调查,其中,11名市委常委9名收红包。正是出于一种“习以为常”的心态,才使得官员心安理得,大收红包。而广东茂名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的名言“谁送我红包不记得,谁不送就记得”,更是这种劣质“红包文化”的极端呈现。
此外,治理之难还在于“红包”的隐蔽性。一方面,施受者双方私下授受,很难进入监管的视野,有些地方即便在办公场所加装摄像头,也不过是将送红包的场所转移到更为隐秘的地方而已。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有关部门查处来自网络“红包”的行动更见艰难。
临近春节,互联网上“抢红包”声势浩大,据互联网人士预测,与去年春节超800万用户参与“抢红包”活动相比,今年的参与人数会创新高。而如果行贿者通过网络派发“定向”网络红包,则施受双方注定会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这样的行为如何实施有效监管?若是红红火火的网上“抢红包”,竟然成为遮掩贪腐官员受贿的“青纱帐”,不免悲哀。
其实,去年即有媒体报道,很多单位送礼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网上选礼物,送货上门,整个环节全部在网络上完成,不着一点痕迹。而此前也有网友质疑行贿者用支付宝进行腐败“交易”,等等。凡此种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强有力、全覆盖的监管,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去年年底,厦门市纪委监察局发出“十个严禁”通知,其中一条就是严禁公务人员收受微信红包等。仅仅注意到“网络红包”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刷新监管手段,延伸监管触角,并逐步从制度、法律上严密相关规定,特别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拓宽做实渠道,比如鼓励网友举报,这样,才能使得非法利益输送无所遁身。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