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下一篇

锐见 以智慧、学识和担当向时代发声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锐见》
作者:新京报 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2月

  《锐见》是55位中国青年经济学者的采访合集,也是中国青年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走向思考的汇聚。作为知识和良心的守望者,他们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最关切的经济问题:房地产制度、财税改革、国企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进行了深刻而真诚的解读和阐释,承担起经世济民、建言献策的责任。 

  一路向前 经济学家走上舞台

  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走上“舞台”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学家群体的涌现和活跃,是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成果。

  1984年,大约150名年轻的经济学者,聚集在距离北京1200多公里的浙江省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举行了一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大讨论,史称莫干山会议。从此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一路向前,虽有波折但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姿态,一路向前。经过3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一代一代的经济学者走上前台,为推动经济改革鼓与呼,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当年,他们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才俊。他们中有人回忆说,当时,“农村改革已经大有起色,城市改革尚举步维艰。保守势力很强大,思想意识形态依然比较紧张。”他们以莫干山会议为契机,第一次登上时代前台,他们以智慧、学识和担当向时代发声,对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的关键推进提供了诸多卓有价值的思路,并引起了决策层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莫干山会议”上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的“第一次集体发声”,到80年代末,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经济学专业百余名学子和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走上街头,向千百民众提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咨询”,中国经济学人总是在传承和新生中,积极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发展提供理性和智慧。如今,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一代青年,许多成为了国内著名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的故事告诉后来者,顺应时代的潮流,推动时代的进步,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全新课题 洞见中国经济“新常态”

  30年已经过去,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难以持续,当年两位数的增幅,也已经不符合现实。中国的经济,已经步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对发展速度的追求,逐渐让位于对发展质量的追求,对经济规模的追求,逐渐让位于对于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追求。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家追求的是解放生产力,那么,如今的经济学家,面对的课题是如何让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绿色地发展。

  中国青年经济学人的报道活动,先后采访了55位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他们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政府研究单位,有的来自商业机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中国经济未来保持密切的关注和积极的思考。他们关注金融,关注土地,关注人口,关注价格,关注就业,关注经济结构,关注民生。在书里我们能看出,他们是一群以思考为乐趣的年轻人,他们是一群对中国经济未来抱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人。而选择采访的这批青年经济学者,也都是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在众声喧哗中,他们期望让未来的中国清晰可见。希望《锐见》可以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和未来的思考。

  □书评人 王海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