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众,都主要把空气污染的焦点,放在了PM2.5上。对于目前沙尘暴的成因,沙尘的来源,以及进一步的治理措施,都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
3月28日,北京遭遇沙尘天。上午10时起,北京北部地区率先受到外来沙尘影响,PM10小时浓度大幅上升,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并迅速波及市区。12时,北京全市各监测站点PM10小时浓度普遍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
本是春光烂漫的周末,却被漫天沙尘所覆盖,四处弥漫着土腥味,这样的情形,难免令人心情压抑。再看污染数据,一千多的PM10,可以说非常惊人,而类似的情形在去年3月17日同样出现。
应当说,相比过去,北京的沙尘暴问题已有很大改观,数据显示,北京的沙尘天气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1天,降到了2010年以来的年均不足3天。这样的成绩源于北京以及兄弟省市对于风沙源的大力治理,以及受破坏生态环境的恢复。
但也要看到,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杜绝沙尘天气,沙尘天气近几年每年都会出现,今年以来,北京已经历了五次沙尘过程。专家也表示,未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会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受其影响,北京未来10年可能有更大沙尘出现。所以,对于沙尘暴治理,我们仍不可松懈。
相对一二十年前对沙尘暴的重点关注,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众,都主要把空气污染的焦点,放在了PM2.5上。对于目前沙尘暴的成因,沙尘的来源,以及进一步的治理措施,都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
以昨天的沙尘暴为例,气象部门表示,沙源为蒙古国较强沙尘暴。但从对以往沙尘暴的研究看,沙尘暴的来源不仅包括起始源区,还来源于其传输路径,以及本地扬尘。而且,从北京到河北到内蒙古,我们曾经营造了一道道生态屏障,有些沙尘暴为何能突破这些屏障,这也是要解答的疑问。
因此,针对沙尘暴,我们不能把问题一股脑儿推给国外,而需要去层层分析问题的成因。例如,对于北京而言,例如工地、裸露农地等沙尘来源,我们是否有效控制?有没有风沙危害区仍然是绿化盲点?对于河北、内蒙古等省区而言,过去几十年,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牧等营造的生态屏障,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这些屏障是否全面覆盖沙尘暴传输路径?而对于蒙古国南部荒漠地区成为我国沙尘暴源头的问题,尽快建立一个与蒙古国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机制,更是当务之急。
沙尘暴来得急走得快,不像雾霾,长时间笼罩于城市上空,很容易形成公共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对沙尘暴的警惕,须拿出治理雾霾同样的态度对待。沙尘暴也是一个跨地区乃至跨国的问题,仅仅靠北京一地,恐难以根治这一问题。如何在国家层面强化跨地区协作治理机制,展开国际合作,已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