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新食品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新食品周刊
上一篇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垃圾食品”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关注“绿松鼠”,为您剥开食品信息坚硬外壳。
扫码独享1288元大礼包。
绿松鼠根据随机选择原则,确定上周中奖名单:
微信名“可欣”、微信名“绿色玫瑰”。
请上述两位读者将快递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回复到“绿松鼠”公号,我们将尽快为您寄出价值1288元的购物卡。

  ■ 一周食谈

  上周,有一则食品新闻挺有趣。福州市民王先生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女友想吃爆米花,王先生以“这是垃圾食品,高热量,吃了对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女友于是怒买100桶爆米花。

  爆米花上一次成为新闻还是不久前。万达院线称,去年该院线爆米花相关收入达3.9亿元,占卖品总收入72%。而据媒体报道,西安一家电影院爆米花加可乐套餐收入已达票房收入30%。

  爆米花是不是“垃圾食品”,要看对“垃圾食品”的定义。

  对“垃圾食品”的权威定义也许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没错,食评君在上期专栏中刚刚介绍过这个高冷的联合国机构对中国人吃苹果要不要削皮发出定论(详见“绿松鼠”微信公号)。

  一则国内流传甚广的信息说,世卫组织在2004年公布了“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食品,奶油制品,方便面等等。食评君仔细对照分析这个名单,爆米花只能勉强算“奶油制品”,因为一般的影院爆米花为了增加口感,都会添加奶油。

  另一个关于爆米花是“垃圾食品”的缘由,是说其含铅量高。这其实是现代爆米花的另一个“冤屈”。早期中国爆米花生产使用一种铸铁“爆罐”,架在火上烧,到达一定温度后,瞬间开启爆罐,巨大的气压差让里面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玉米爆裂成花。这种铸铁罐含铅量较高,会迁移到爆米花中。而现代影院生产爆米花,装置早已革新,不存在铅迁移。据报道,央视记者曾在电影院采购了6份爆米花进行含铅量检测,无一超标。

  “垃圾食品”一词来源于英语“Junk Food”。食评君研究发现,此概念在美国出现已有数十年之久。“垃圾食品”原义并非指肮脏或无益,而是指那些品之有味、多食无益的食品。这类食品富含脂肪和糖分,往往制作美味,货真价实,容易诱使人们过度食用,但热量高,导致肥胖,所以被认为是“垃圾食品”。但人类维持生命运行,从来离不开热量、脂肪和糖类。

  可见,罪不在食品,在于人们摄取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营养界有句名言,“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事实上,所谓“十大垃圾食品”,汉堡包以高效快捷、富含能量成为全世界繁忙都市人工作间隙快速摄取能量的重要食品;方便面储存方便,高效快捷,在旅行、赈灾诸多场合不可或缺;同理,罐头食品,香肠等肉类腌制品,都是不同地域人们食品清单上不可或缺的。

  回到爆米花。爆米花与影院的结盟始于1930年美国大萧条时期,影院老板靠售卖利润率较高的爆米花支撑电影业度过经济危机。此后近百年来,爆米花被认为是“一种仪式化的电影小零食”。

  在某个电影院的悠闲下午,一对情侣,一桶爆米花加两杯可乐,享受米花的爽脆和奶油的甜香。此时,这大概是一种爱情的助燃剂,而绝不是一份“垃圾食品”吧。

  □杨万国(新京报《新食品》周刊主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