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特别报道
下一篇

聂耳:街头演活报剧宣传抗日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5月9日,校场头条7号院子内,一女孩放学回家。1932年,聂耳曾在这里短暂居住。

  人物档案

  聂耳

  (1912-1935)

  云南玉溪人。原名守信,字子义。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历史上的校场口刀光剑影。1644年,大清的铁骑踏入山海关、占领了北京城,这里成为八旗士兵操练习武的地方,此后厮杀声平息,清代这里建成了一个云南会馆,成为一个风云际会的地方。

  5月6日,记者走进这条仅400米长,不到6米宽的校场头条胡同,历史的痕迹早就被居民平静的生活掩埋,他们隐约了解一点它的过去,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来过一个名叫聂耳的住客。北平短暂的停留,成为聂耳辉煌一生的起点。

  住云南会馆 游天桥学艺

  1932年8月11日,手提小提琴盒子的聂耳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走出北平火车站,来到宣武门外校场头条7号的云南会馆,住在会馆1号房间。

  聂耳并非来北平游览,而是求学。到云南会馆的第3天,他就用破木板做了一个乐谱架,搁在箱子上面,放上琴谱,拉起了基础练习。

  除了学习小提琴外,聂耳还几次到天桥,去听民间艺人的演唱,观看富连成班的演出。在天桥“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的环境中,聂耳聆听劳动者的心声。

  在北平期间,经上海剧联的介绍,聂耳结识了北平许多左翼戏剧家和音乐家,积极参与他们的演出活动,宣传抗日救亡,成了北平剧联的活跃分子。

  在北平的十字街头,聂耳唱起曲调委婉的云南民歌。歌声使过往的行人停下了脚步,人越聚越多。突然,一个身着长衫、留着小胡子的“汉奸”,追逐一个中国姑娘。观看的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原来,这是聂耳和剧联的同志上演的街头活报剧。(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

  憾未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最后合成

  聂耳到达上海后,在田汉的介绍下,1933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田汉被捕后,聂耳拿到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写的主题歌歌词来谱曲。租住在上海一栋小楼里的他总喜欢夜里创作打拍子,即兴时还唱起来,打扰了住在楼下的房东。聂耳为了不打扰别人,用了2—3天就谱好了初稿。

  聂耳谱曲后有一个习惯,总喜欢让邻居或遇到的男女老少都听一听,集思广益。在一个合唱团试唱后,聂耳决定再修改完善,便把初稿带到了日本。在日本的留学生座谈会上,聂耳把重新修改后的歌曲唱给大家听,大家觉得很好。他才把《义勇军进行曲》寄给国内,鼓励了当时的国人。

  不幸的是,《风云儿女》上映前后,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他没能听到合成后的《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去世时,他的侄女聂丽华刚刚出生,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说,自己一生都在向聂耳学习,她也正是在自己叔叔精神的激励下,走上了音乐道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