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档案
赵登禹
(1898-1937)
字舜城,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战斗中殉国。
在宛平城的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喧嚣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将军壮烈的一生。
夜袭喜峰口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穷,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1914年,年仅16岁即投身冯玉祥部。
1918年,在湖南常德山,已闻山中有虎,但执行任务时,赵登禹仍只身上山,空拳击虎,致虎奄奄一息。冯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后照片登报,赵登禹也得到打虎将军的美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率部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准备上阵杀敌。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赵登禹作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奉命御敌。3月11日夜,赵登禹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
当时已身为旅长的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砍杀,两把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负伤。
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作曲家麦新后来为此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学芬忆抗战 与家人四处流离
1935年6月,张北事件后,赵登禹及所部随第29军移驻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5日,日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
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这时,部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
日军窥出赵登禹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封锁道路。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并当场牺牲,时年39岁。
赵登禹牺牲后,他的女儿赵学芬彼时才两岁,他对父亲最初的记忆是此后暂时安放在龙泉寺里的棺木,北平沦陷后,赵学芬随着母亲四处颠沛流离,一路辗转回到山东菏泽老家。
数十年后,再次回忆起那段硝烟岁月,老人说:“父亲是抗日战争中牺牲千百万人员中的一员!我挺愿意走出去跟学生们讲讲那段历史,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你们是国家的主人,你们从小对自己国家要非常地爱。’”
也正因为作为将军的后代,几十年来,赵学芬一直在致力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听她讲述“七七事变”的孩子已经有10万人次左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资料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