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根据规定,景区只要自愿承诺相应的标准和条件,比如全园实行一票制、没有价格欺诈行为等,就会自动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换言之,这其实是一个零门槛、缺乏外在约束和评价的评选。
据报道,有关部门昨日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
根据新闻报道,有关方面2015年3月推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迄今为止,全国30个省区市1801家旅游景区参与了此项活动并签署了承诺书。而此次公布的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中,入选的景区也正好是1801家。这或许可以说明,“价格信得过景区”虽然看上去足够亮眼,但说到底,似乎是一个只要参与就见者有份的“猪肉奖”。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景区只要自愿承诺相应的标准和条件,比如全园实行一票制、没有价格欺诈行为等,就会自动成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换言之,这其实是一个零门槛、缺乏外在约束和评价的评选。
问题显然在于,“价格信得过”对于一家景区而言,是一种正面且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怎么能不经过任何形式的审核,只凭景区的自我承诺,就可以由行政主管部门授予?
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有越俎代庖的嫌疑。景区价格究竟信得过还是信不过,公众才最有发言权。
另一方面,公信力也难以得到保障。首批入选的1801家景区真的都“信得过”吗?有关方面考核过几家?如果出现价格欺诈等问题,这块“信得过”的招牌,会不会变成自我打脸?以往公众对于旅游景区意见最大、投诉最多的就是价格问题,因此公众对这个名单的质疑也可以理解。
有关部门推出此项活动,旨在倡导和推动行业自律,从而提升旅游行业形象,应该说立意不错。只是对于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并且问题丛生的旅游行业来说,缺的不是鼓励,而是督促,迫切需要的不是自我标榜、刻意美化自身形象,而是集体性的反思与反省。
相比于官方版的“信得过”名单,如果由民众发布一份“信不过”名单,相信上榜者只多不少。这大体可以说明,一家景区究竟能否“信得过”,并不取决于景区大门上悬挂着多少金字招牌,而取决于民众的切身感受,这感受来自于行业的自律,也来自于管理的到位。
□吴龙贵(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