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庄亦谐
□庄千辉(高尔夫爱好者)
有一种生存状态我们绝不陌生,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生存”,那就是:本来你可以自然地存在,可按照某些法规,你却是“非法”地存在;即使你是“非法”存在,你还是可以存在;但随时有一天,你将不被允许存在;而这一天,也许在明天,也许在十年后,也许永远不会来。
三十年来,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就是以这种状态生存着。自从1984年当代中国首家球场开业,目前全国已投用球场约有近600家,但据说只有10家有完整的审批手续,取得“合法”身份,其他98%以上球场严格来说处于“非法”状态。2004年国务院曾下发暂停新建球场的通知,在那之后十年兴建的超过400家的球场,基本可以断定都没有完整的“合法”身份。历史仿佛开个玩笑,这十年居然还是中国高球场最蓬勃发展的十年。
“非法”生存的好日子终究不牢靠。2014年7月多部委联合下发落实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这次好像动真格。面对这98%的“非法球场”,有关部门携法规之利剑,基本上想斩谁就可斩谁下马。到今年3月止,已有66家球场被取缔。剩下的球场,悬在它们上方的利剑,也许明天落下,也许半年后,也许永远不会落下。
高尔夫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成长,在很多国家则早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运动。为什么就不能让大多数球场痛快地合法生存呢?这里面有体制的因素,更有认识上的因素。高尔夫固然有其弊端,但弊端常常被想当然地放大N倍。
比如最为诟病的球场占用耕地问题,只要简单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么严重。单个18洞球场占地约需1200亩左右,全国近600家球场,估算起来总共占地约70多万亩,其中也有不少球场并不占用耕地。
至于球场耗水、污染环境问题,分析起来道理跟占用耕地问题差不多。有人把腐败问题也归罪于高尔夫,好像铲除了高尔夫球场,官员就找不到地方腐败、官商就找不到地方勾结似的,这明显不合逻辑。
如果一种法规的存在,让大多数成为非法,那需要反思的应该是这法规本身。中国三十年改革之路,其实就是由不断地进行这种反思而铺就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