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陆平
(1914-2002)
原名刘志贤,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部组织部部长,平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共北京市委委员等职。
夏日的北京植物园郁郁葱葱,是京西一块静谧之地,在园内山沟溪水源头东南侧的松林中,有一块大青石,上面刻着“保卫华北”四个大字。
根据植物园的官方介绍,1980年6月,工作人员在清除沟旁杂草时,偶然发现了这块青石,后经过研究考察,确认这是“一二·九”运动留下的珍贵文物。
这石头上的字便是当年仅22岁的陆平和另一名学生所刻。从那以后,陆平的人生一直在践行着这四字诺言,他奔赴抗日前线,在敌人残酷的扫荡政策下九死一生,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刻石铭志 保卫华北
陆平出生在吉林长春,原名刘志贤,初中时他曾把当一名左翼文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1931年陆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共吉林特支遭破坏,由于叛徒告发,陆平暴露。在老师的帮助下,陆平逃亡至北平,化名卢荻考取了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系。
1935年底,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陆平也投身于这场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
1936年夏的一天午后,陆平和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来到水源头附近的一块石头前,交替着在石上凿下了“保卫华北”四个大字,这是当时所有热血青年发自心底的最强音。
反“扫荡”九死一生
此后陆平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平西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经历多次的反“扫荡”斗争。
1940年10月1日,日伪军发起“扫荡”进攻,陆平带着将近十个人转移到昌宛一带。
一天,他们被敌人包围在一个村子里。日军有一个百余人的大队,还有大量伪军,陆平等人被打散了。
当时陆平身边只带着三个警卫员,他们边打边跑,最后躲至一块大石头的下方。
外面敌人到处喊着“抓陆平,要活的”。他们屏住气,端着枪瞄准着敌人。敌人喊了半天,没有发现他们,就只好撤了。这是陆平同志在敌人“扫荡”中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而当年像这样的“扫荡”,一年里有好几次。
破敌封锁 稳固根据地
1941年8月,日伪共10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分13路向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和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两个月里,陆平和晋察冀军民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814次,共消灭日伪军7400人,俘600余人。反“扫荡”取得胜利。
但此时平西已成一片焦土,老百姓也都逃离。1941年11月初,陆平等地委领导研究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对策,100多名同志一致同意陆平“到敌后去”的建议,建立两面政权,开展游击战,打破日军的封锁。
此后平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敌后武工队、锄奸队活跃在敌占区,三路进军就像三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后方,一下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和经济封锁。不到三个月时间,运入根据地的粮食就有15万公斤。
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陆平领导下的昌宛地区得到巩固,开辟新区,也使平西根据地得到了稳固。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野
资料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