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第一天,江西南昌十中考点高考替考事件遭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多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6月10日,江西省教育厅表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件。这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公众对此怎么看?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 旁边评论
杜绝替考,要追责 更要“修法”
从2008年甘肃天水替考事件,到去年河南替考丑闻,再到今年记者卧底江西替考组织,高考替考事件频频发生。每次替考事件曝光之后,相关方面表态不可谓不严肃,在此情境之下,为何高考替考依然屡禁不止?替考组织为何还能横行考场?对此在本期“京报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完善高考舞弊相关法律,从严问责。
从凭空造一个不存在的人的完整信息,到顺利步入高考考场,从环环相扣的作案手法来看,替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战斗。“链状”运行的替考生态之下,配备识别设备,考场内机器验证等都不是最根本的解决手段。而国内对高考替考行为打击处理的依据还停留在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层面,司法介入难,替考的违法成本远远小于所获得的利益。技术漏洞易补,人心欲壑难填,更应该的是,从法律层面上补上高考舞弊的漏洞。
新京报评论员 阿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