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起源于惊异。拥有一颗好奇心,生活才能获得保鲜。人生只有一次,怎能坐看时光流逝?一切都在等待被赋予意义,一切都令人惊奇。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创造自己的世界。
曾经以为哲学家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那不过是那种生活在高墙之内、远离生活的学院派哲学家给人留下的印象;哲学家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思想再高深再难懂,也会受到时代和其自身生活经验的影响。真正的哲学家来自生活,由于始终拥有一颗好奇心,他们的生活就像保鲜过一样,鲜亮、鲜活、鲜艳。思考本身就能让人陶醉,而且思想是会“传染”的,在书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个哲学家如何被他人的思想所吸引,又能看到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吸引同时代的人和后来者的。
世界处处有惊异
说到底,哲学就是起源于惊异。人们先是对发生在身边眼前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然后一点一点提出较大的问题:日月星辰、四季变化是怎么回事?人是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处在什么位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微观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宇宙是怎样产生的?……
哲学寻求的是一种整合视角,鼓励我们在考虑到整体的情况下去理解部分,既看到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一个整体,也不忽略那些最微小的细节。我们只是人生这幅大拼图中的一小块,在我们背后始终都有一幅更加宏大的图景。现今的绝大多数学科都倾向于把我们培养成“独眼人”,从其专业化的单一视角去看世界,哲学则可以帮助我们培育和长出“第二只眼”,从“他者的视角”去看世界。
人生就像爬楼梯:一楼是物质追求,二楼是精神追求,三楼是灵魂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懒得往上爬的就住在一层,想看人生风景的会爬到二层,想窥天地之奥秘、探人生之真义的则会登上三层。不用说,哲学家都属于那种想要爬到三楼的人。
前不久和一位同事聊天,说起她上高中的孩子近来老是纠缠在活着的意义里,在这方面,哲学家也不例外,像维特根斯坦就曾遭遇过一段思想危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去乡下小学教了一年书;其实我们年轻时同样有过这方面的困惑,可以说人生路上大家或迟或早都会走到这一步。
我们的好奇心都哪儿去了?
我们之所以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缺少了一颗好奇心,哲学家们,都曾寻寻觅觅,等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为之奋斗终生;比如,苏格拉底感兴趣于“我到底知道些什么”,柏拉图感兴趣于“怎样才能在尘世建起一个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感兴趣于“整个世界的奥秘”,佛祖感兴趣于“如何消除人世间的痛苦”……
反观我们自身:“我们的好奇心都哪儿去了?”由于我们的生活从小就被规划得好好的,一切都以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目标,凡事难得自己做主,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自由,即使有一点兴趣,经过家庭与学校的训导和社会环境的熏染,大都也给磨灭了,或是扭曲了。面对这一现状难道我们只有从命吗?
不,我们应该像加缪一样,“我反抗故我在”,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解放我们自己——敞开心怀,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年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可以像默顿一样“在默坐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但就像海亚姆感叹的“我怎能坐看时光流逝”,我们应该像坎贝尔一样“做自己的英雄”;生命的意义要自己去寻,别人提出的种种看法都只是一个指引,毕竟,自己的生活自己感受,自己的心情自己体会,没有人能代替我们生活;虽然就像卡赞扎基斯一样“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停泊”,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书评人 赫忠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