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新食品周刊·新食评
上一篇  下一篇

食话实说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聚焦:“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6月23日新华网)。

  “僵尸肉”怪不上冷冻技术

  对“僵尸肉”,想必公众的感受除了震惊之外就是恶心吧。在寻找“僵尸肉”蹿上餐桌的罪魁祸首时,笔者还听到了一些声音,比如有人开始质疑冷冻技术是不是在破坏人们的饮食安全。

  客观而言,毕竟是成熟的冷冻技术让二三十年前的肉类保存至今。然而如果将祸端归罪于冷冻技术的话,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在“僵尸肉”走向餐桌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法分子的投机取巧、监管的缺位,冷冻技术只不过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了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僵尸肉”蹿上餐桌根本原因在人,而不在于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冷冻技术。

  抛开冷冻技术的因素而言,“僵尸肉”带给人们的警示很多,比如食品安全新情况不断出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积极应对;对食品的层层监管不等于有效监管,必须提高监管的实效。

  □桑胜高(审计局公务员)

  对“僵尸肉”监管不能“行尸走肉”

  消费者遭遇冷冻40年的“僵尸肉”挑战,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僵尸肉”源源不断流向我国市场,还有没有发现的、已经销售的、已经被消费的“僵尸肉”该有多少?这些“僵尸肉”是什么时候流入我国市场,又是怎么顺利进入餐桌的,这才是最大问题需要追问。

  走私肉食品如此猖獗,有关监管部门是不是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僵尸肉”横行市场,凸显监管缺失,形同“僵尸”的管理。

  打击走私冻品肉食品,虽有一定难度,但绝不会比造原子弹更困难,只有有关部门认真履职,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怕就怕,监管真空,失职渎职的不作为、乱作为、监管的“尸位素餐”,形同“行尸走肉”,这才是最可怕的安全隐患。

  □左崇年(自由撰稿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