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奖学金、良好的宣传攻势,虽然可以增加竞争力,但一个学校的竞争力最终还是在于良好的就业预期与较高的薪资待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使毕业生在职场上更富有竞争力,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的吸引力。
近日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分别在网上指责对方,为了争夺生源,“大打出手”。在该事件引发热议后,双方删掉了相关微博,不过,由此引发的热议却不断发酵。
6月29日晚,教育部首次就此事做出官方回应,称明确规定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新生高额奖学金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在网上搜索一下近几年的报道,不难发现,抢状元、抢尖子生,不仅仅发生在北大清华之间,在实力相当的高校之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
直接地看,录取状元,这是高校的政绩。争夺状元,就是一种政绩之争,不过,本质上,这种行为是市场竞争驱动的。某些方面来看,这有点像中国经济,张五常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县域竞争,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促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前,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即使有竞争,也不能转化为经济的发展,真正促进发展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设立了经济发展考核指标,这种政绩竞争,被导入了经济框架,以经济为导向。同样道理,中国高校的政绩之争背后,是竞争的压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争抢生源,不过是大学竞争、经营的一个表现,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像国外很多私立大学,会用奖学金来争抢优质生源一样。只不过,在国内,正常的竞争生源的方式未公开透明,转入“地下”后的竞争才变得这么奇怪。
反过来说,市场的竞争,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的制约。此次争夺生源的丑闻,对两所高校是负面影响,人们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两家名校如此争夺生源有辱斯文。显然,这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争夺生源的初衷,影响到政绩。那么,这就意味着,市场会从另一个角度抑制这种竞争,给竞争行为设定底线。
不过,比起这种消极的底线设置,更重要的是在透明化的基础上,允许高校之间更多的竞争。2013年,香港大学申请人数达到1.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针对新生中的16位高考状元,港大提供了丰厚的入学奖学金,最高可达每年17.5万港元,极大地增加了港大的竞争力。
除了奖学金,良好宣传也是增加吸引力的好办法。在美国,很多高校就让其相关人员事先与潜在的对象沟通;或分发印有学校情况的扑克或者T恤,邮寄广告;拍摄学校的宣传片,甚至雇佣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参与到招生过程中来。
当然,奖学金、良好的宣传攻势,虽然可以增加竞争力,但一个学校的竞争力最终还是在于良好的就业预期与较高的薪资待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刺激下,不少世界一流高校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使毕业生在职场上更富有竞争力,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的吸引力。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