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无论是对于抗战史的“轻悦化”演绎,还是选择性遗忘,其实都反映出时下一些人抗日史观的扭曲,都是对历史的疏离,对沧桑正道的背叛。
今天是7月7日,78年前的这一天,宛平城下、卢沟桥畔,邪恶预谋下的枪炮声打碎了很多人的幻想,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全面抗击侵略的艰难时世。“与日寇决一死战”,八年国殇,一朝涅槃,中国人民正是凭借这种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民族精神,最终赢得战争。
战争的鼓角已然远去,历史的尘烟也渐渐消散。回首往昔,人们会问,那场陷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惨烈战争,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价值?我们又该如何打捞残破的历史记忆?
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至于民众个体的梦魇,“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更是永恒的伤痛,每每触及,痛彻心肺。时下遍布全国各地的诸多惨案遗址、万人冢、英烈墓园等等,即为昭彰的明证。
然而,也正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党派、民族、地域的局限,穿越了历史积淀的层层裹挟,沛然充盈于天地之间,凝聚起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向侵略者发起了一次次英勇的斗争。
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国土大半沦丧敌手,国民哀哀辗转于沟壑;到四万万同胞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直至1945年日寇土崩瓦解,垂下头颅,经历了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正所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守土抗战已成共识,不畏强暴乃是老大中国的最强音。而期间之艰苦卓绝,巨大牺牲,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以此反观当下,尤其需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走出种种误区。比如,近年来触目可及的抗日神剧,不仅缺乏直面历史现场的勇气,也缺乏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把抗战娱乐化,如何能够树立正确的抗日史观、开启未来?还有,国内诸多抗战遗址在岁月淘洗,甚至是在人为侵害中渐渐湮没。而当年的老兵也一个个辞世,很多人都来不及留下珍贵的亲历记录。而无论是对于抗战史的“轻悦化”演绎,还是选择性遗忘,其实都反映出时下一些人抗日史观的扭曲,是对历史的疏离,对沧桑正道的背叛。
好在眼下已有行动,在民间,“寻访抗战老兵”、“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影像”等行动为多数国人熟知。而民间学者余戈多年来发掘滇西抗战微观战史的努力,也让人心生敬意。随着《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等著作的出版,公众可以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
在国家层面,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山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山西忻口战役遗址、湖南常德会战阵亡战士纪念公墓等一批国民党军队抗日遗址和纪念设施入选。今天,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既不乏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也可以形成最广泛的共识,走向未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