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切断高考舞弊链,应先管好“内部人”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有关各方串起一条紧密的替考利益链条,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若想破除高考舞弊的魔咒,首先应该从管好“内部人”入手,真正扎紧篱笆,强化监督,压缩制度中每个环节的人为操控可能。

  据媒体报道,轰动全国的江西南昌“6·7”高考替考事件目前已基本调查清楚,江西方面成立的联合调查组表示,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高考舞弊案件。日前,根据已查明的有关事实,共处理各类人员42人,包括替考组织者及中介人员、被替考考生和替考者,以及相关公职责任人。

  基本事实已经调查清楚,相关责任人也被处理。不管是对公职人员的行政问责,还是对组织者、掮客的司法问责,抑或是对考生的禁考处理,均体现了有关部门高考舞弊“零容忍”的明确姿态,值得肯定。

  然而,严厉的善后依然是“亡羊补牢”,有必要持续追问与深入反思的是:层层严密把关之下,何以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全链条失守现象?若不厘清这一点,恐怕类似的舞弊事件还会继续上演。

  纵观此前卧底记者的翔实报道,以及此番官方的调查结论,实际上已经清晰地勾勒出这起事件的内在脉络。从组织者、中介人,到替考者、被替考者,再到相关工作人员;这些人从伪造证件,到体检、考场等诸多环节,每一个节点均充分知情并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也都各取所需、从中获益。可以说,有关各方串起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

  假设一下,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节点守住了底线,则舞弊案必然败露,也不会出现其后全面溃败的局面。而以目前的技术、管理手段,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很难。指纹识别系统、屏蔽装置、考场随机分派制度等,都可视为监考利器。然而,所有这些却均走向了相反,从而导致了最坏的结果。

  去年央视曝光了河南127人高考替考案后,有媒体还特意举出江西省随机编排监考人员的制度设计,认为此种方式使得贿赂监考人员的可能性变得极小,“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内部失守”。言犹在耳,今年就轮到了江西省“内部失守”。可见,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人的因素。一旦底线失守,则考场内外的诸多制度就是漂亮的摆设,可以被轻松绕过。

  在舞弊的利益链条上,教育考试部门连接上下游,既可打通监考、巡考,也可在身份证、准考证上动手脚,承上启下,举足轻重。此番江西省替考事件查出22名公职人员涉案,即为明证。

  因此,若想破除高考舞弊的魔咒,首先应该从管好“内部人”入手,真正扎紧篱笆,强化监督,压缩制度中每个环节的人为操控可能。毕竟,任何制度都需要具体的机构、具体的人去落实,执行者若出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无法发挥作用。这其中,既要强化问责,加大涉案者的违纪违法成本;也要扩大公众参与,畅通举报的渠道,彻底打破封闭运行的高考舞弊的利益共谋。

  此外,也要警惕教育腐败对高考生态的侵蚀,特别是要防范二者的交集与合流。某种程度上说,时下屡屡曝出的高考舞弊案,不过是教育领域内腐败的典型表现罢了。

  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渐恢复高考的公信力,还考生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