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上一篇

短书评/书情

2015年07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历史的峡口》
《绿皮车站》
《农禅寺:水月》
《张枣译诗》
《自然而来》
《动物的朋友圈》
《死亡入门》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被美国化的英国》

  《历史的峡口》

  作者:王军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5年7月

  王军一直在古与今的城市里兜兜转转,探讨一座城池的嬗变流转、生死畸变。有人说,拆都拆了、死也死了,再说这些已经太晚,然而用双脚丈量北京街巷的王军告诉我们,城市于瓦解之中的自救从未停止。这一次,蛰伏于微观视野太久的他从辽阔的背景之下展开历史叙事,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均显诸笔端,从城市着眼,他钩沉历史,着力追问中国现代转型问题——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公私关系之再造、地权契约之重建皆邦本所系,转型中的中国该如何冲击历史的峡口?

  《绿皮车站》

  作者:齐栋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年7月

  顾城在写给谢烨的情书里说:“我们在火车上相识,你妈妈会说我是坏人吗?”绿皮火车给人的安全感与满足感简直举世无双。绿皮火车里盛着回忆,也满载梦想,连着家乡,亦通向远方。齐栋是一位非典型旅游者,他用一本书写黔东南苗寨侗乡的游记;他还是一位绿皮火车不可思议的迷恋者,用另一本书写了35段在绿皮火车上慢悠悠的旅行。《绿皮车站》里写了八达岭下的青龙桥站、嘉峪关旁边的镜铁山站、森林深处的兴隆镇站等三十几处小站,搭配了这些小站的胶片照片,读来仿佛一曲献给工业时代的民谣。

  《农禅寺:水月》

  作者:王南 袁牧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5年6月

  建筑师姚仁喜有两大标签,其一是设计中彻底而坚决的“摩登”风格,其二则是他对佛学的造诣与理解,农禅寺正是二者融合的体现。圣严法师给他下达了世界上最短的任务书:“水中月,空中花”,说自己在禅定时亲眼见过这样的寺庙。法鼓山云美水清,阳光变幻,光线穿过建筑立面上镂空的《心经》和《金刚经》投进室内,内柱投射的光字在夕阳快速下落时,就如西藏的转经筒。在现代建筑历史上,无数建筑师梦想通过纯粹现代形式重建人类的神圣空间,或许姚仁喜做到了。

  《张枣译诗》

  作者:保罗·策兰 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布罗茨基说,“‘诗人之死’听起来总是比‘诗人之生’更具体些”,死亡早早寻至张枣的门槛,虽然他向来讥讽死亡。他在一首诗里讲,“别人死后我宁可做那个摆渡人/在某处,最深最深,山川如故”。一别张枣已五年,当翻开他的这本译诗集,他或许仍在某处做着一位摆渡人,把语言深处无比奇妙的、硕果累累的秘密告知生者,来来往往,甘之如饴,在渡口另一端的我们从而得以认识张枣心中的策兰、希尼,与他对诗歌的深情与沉思。

  《自然而来》

  作者:李玉双

  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5年6月

  “本学理工,画画乃业余自学,自研。因为学理工,故可探索和研究科学和画理;因为是业余,故可以不受陈规旧矩之束缚,而发现新的规律和画法。所以画写生,为传达自然之美、光和色彩之美。画画时只想追仿自然,自免去了造作。”这算是李玉双的简短自传。他是国画大师李可染之长子,年届八十,自称“自然的信徒”。他的画作是光线的编码表,是无字的哲学书,是不归顺于任何群体或流派的自然雅集,你或许看不见任何实体,却可从光影中析出山川的秀色和岁月的流动。

  《动物的朋友圈》

  作者:埃德里安娜·巴尔曼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7月

  刷微信朋友圈刷到躁郁?是时候换一个圈子了。这个新的朋友圈肯定让你笑到肚子生疼,刷到停不下来,当地球上620只怪诞萌物进入你的朋友圈,不知你要点上多少个“赞”。你大概从没见过如此异想天开的动物分类,从没想过如此夸张逗趣的动物表情。这里的动物有秀豪宅的、拼装备的、爱美颜的、晒风景的,你的人类朋友圈里所有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找到!一边卖萌,一边科普,插画师傅的脑洞实在太大啦。

  《死亡入门》

  作者:上野正彦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在上一本书《不知死,焉知生》里,从事法医60年、检验了两万多具尸体的日本法医界之神讲了四十多个与死亡有关的小故事,淡然的文字之后有着令人动容的职业精神和悲悯情怀。《死亡入门》少了些冰冷尸体上的炽热情怀,而更像是一本用尸体说话的“死亡百科”。如何推断死亡时间?死者于何处被杀?作案动机究竟为何?尸体虽是谜面,亦是全部的谜底。尸体不会恐惧,直直指向戳穿罪恶的路途。这既是司法工作者的侦讯手册,更是推理迷的案头词典。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作者:布鲁诺·舒尔茨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5月

  在舒尔茨被纳粹射杀在波兰小城的街角之前,他只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和《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有人评价他“是卡夫卡的孪生兄弟,是普鲁斯特沉默的一面,是寓言的编写者,在做着神话的逆向书写”。舒尔茨在八岁时已能感受到歌德那些民谣作品的场景以及它们超验的微妙,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里的“虚构”是真实的,它们呈报了他生命里的作为以及独特的命运,“那命运从日常生活的事务里撤退,为一种强烈的孤独所支配”。

  《被美国化的英国》

  作者: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5年6月

  英国已经被美国大众文化征服并且被其殖民,这是20世纪历史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令大不列颠的自我认同出现动摇,并对美利坚文化入侵感到深深的焦虑与恐惧。在这部思维清晰、引人入胜的论著中,作者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一种独特的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形式如何发展流变,应对了人们普遍感知到的美国化的影响,而这种发展又存在于重新想象英国特性的过程之中。这是一部关于英国现代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权衡较量的历史,也是英国重新确立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见证。

  本版撰文整理/新京报记者 黄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