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没必要“鄙视”股民的一惊一乍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心理嘀咕

  股民与不炒股的人相比,没有什么特质性的不同,驱动股民非理性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也同样驱使着不炒股的人在生活抉择的其他方面陷入“泥潭”。

  在一些不炒股的人看来,现而今眼下的股民,总是一惊一乍显得心理忒不成熟。而且,那么多资深的股民会被深度套牢;甚至自诩严守投资纪律的理性股民,也在过山车式的股市诱惑中非理性地抄底被套。那么,是否股民与不炒股的人相比,有着非常的特质,使他们像输红眼的赌徒一样非理性地“狂赌”。

  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股民与其他人有任何本质的不同。股民在股票市场中的非理性表现,也不是股民的专利,任何人都可能在特异性的情境下有着同样的表现。

  首先,在股市下跌的情境下,股民很容易陷入被称为“决策嵌陷”(decision entrapment)的非理性决策心理误区之中。曾于2001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中,探讨了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决策嵌陷”,是因为人们对失去的感受更强烈。反映在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同样的1万元,相比于可能得到1万元,人们对可能失去1万元的感受更强烈,而且对后者的心理估值更高。例如,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物品的卖家估价要远高于买家估价,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对拥有的东西赋予更高的心理估值,这也被称为“拥有效应”(endowment effect)。这就导致在股市下跌时,股民对可能损失的1万元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哪怕这1万元是前期的“盈利”。

  正是因为人们普遍对“失去”的感受更强烈,所以表现在投资决策中对“得到”和“失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倾向性的行为反应。例如,在“A、你将确定获得3000元。”与“B、你有50%概率获得6000元,50%的概率分文不得。”中选择,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A;而在“C、你将确定损失3000元。”与“D、你有50%概率损失6000元,50%的概率不损失分文。”中选择,大多数人却倾向于选择D。前者被称为“风险回避”(risk-aversive),后者被称为“风险寻求”(risk-seeking)。

  换言之,股民之所以在股市中表现得更不理性,更像个输红眼的赌徒,其心理根源就在于置身在面临损失的情境中,他们将近乎本能地倾向于风险寻求;而且面临损失的压力越大,对风险的寻求也就越失去理性。

  当然,不仅股民在面临损失时会风险寻求,陷入“决策嵌陷”的误区,人们在生活中多种情境下也会陷入同样的误区,倾向于风险寻求。例如,对糟糕的恋爱关系的再三容忍,对放弃付出过足够资源但不喜欢的工作一拖再拖等等,与股民在下跌时的行为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股民与不炒股的人相比,没有什么特质性的不同,驱动股民非理性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也同样驱使着不炒股的人在生活抉择的其他方面陷入“泥潭”。至于那些不炒股的人在当下情境下“鄙视”股民的一惊一乍,则更可能反映了一些人不做什么的优越感好不容易有了得瑟的机会。

  □唐映红(科普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