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上一篇

书情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

  作者:陈彦青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从“黑白赤黄”的四色观发展到“青赤黄白黑”的五色观,中国工美艺术的独特用色理念逐渐形成,这区别于西方科学色彩体系,被纳入到中国的五行观念之中,又从“五行相克”到“五行相生”,五色的象征意义随着王朝更替时的政治考量发生变化,这也成为中国思想史和造物史的重要事件。《观念之色》通过中国历代史料及出土文物、古代图像,寻求一种有关“中国传统色彩系统观念的文化想象”,揭示了色彩系统建构中极为明确的政治、伦理和文化目的性。

  《大抱抱系列绘本》

  作者:肖纳·英尼斯 等

  版本:重庆出版集团 2015年6月

  《大抱抱系列绘本》包含《生命就像一阵风》、《友谊就像跷跷板》、《游乐园就像大丛林》和《网络就像大池塘》四本,分别引导孩子理解生命的存在与死亡、认识友谊和理解朋友、发现自然和收获快乐,以及让孩子了解网络,学会使用网络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绘本作者除了匈牙利插画家艾瑞兹·阿戈科斯,还有澳大利亚资深临床与法医心理学专家肖纳·英尼斯,她有着3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经验,在与孩子们长期信件来往的基础上,她创作了这套作品。

  《古事记》

  作者:安万侣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用汉字写成,有日本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由日本奈良时代文官安万侣在712年呈献给元明天皇。《古事记》承袭口传文学的生动、趣味,素材丰富,于神话、传说中穿插113首古代歌谣,孕育了日本民族诗歌——短歌的胚胎。全书分为三卷,系统记述了日本原始神话与传说,于古老奔放的故事中,展开一场日本源流风貌巡礼,周作人的翻译也让此书生辉更益。

  《香港文学散步》

  编著:小思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6月

  香港散文作家小思教授以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文化大家蔡元培、鲁迅、戴望舒、许地山、萧红等人在香港的活动为线索,根据他们的相关作品及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寻访了香港仔、东华义庄、浅水湾、圣约翰大教堂、孔圣堂、学士台、六国饭店、达德书院(今之何福堂中学)等在香港土地上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学故事发生地,还原了旧时港岛的文学记忆和历史声像。这是一本香港“文学地图”,当你以文艺的节奏游历香港的大街小巷,或可凭此为票,打开穿梭之门,进入彼时此地的文学时空与作家生命。

  《最好的告别》

  作者:阿图·葛文德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

  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从他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衰老与死亡的故事,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阿图不只为我们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阐述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之终,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一番清醒探索。作者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和“生前预嘱”等一系列理念的推崇或可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与参考。

  《小说机杼》

  作者:詹姆斯·伍德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伍德秉承了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和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的传统,从叙述、文体、细节、人物刻画、对话和现实主义等方面出发,对小说的魔力展开研究与批判,并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另一些却保持活力?伍德的文学批评重审美、轻意识形态,他列举了大量经典文本细节,颇具说服力,《小说机杼》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研究著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

  《懒惰的历史》

  作者:安德烈·劳克

  版本: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年8月

  在欧洲历史上,“懒惰”这事儿曾经引起过好几次社会大辩论。在法国文化史学者劳克看来,如果只把懒惰看做是“恶”,有失偏颇:懒惰也是对权利的争取,是反抗的精神,是对自由的呐喊,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懒惰代表了对时间、对自我的完全主宰。在这部关于“懒惰”的图文史中,作者为我们回答了许多关于懒惰的有趣问题:无所事事是人类仅次于生存的最大嗜好吗?懒惰不仅是个人选择,而且关乎公正正义吗?懒惰会变成一个基本的民主美德吗?偷来的懒更令人回味无穷吗?

  《俄国纪行》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 罗伯特·卡帕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俄国纪行》是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与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47年40天苏联之行的记录——前者是上世纪美国最伟大作家之一,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者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战地摄影记者——这是一次巨人之间的合作。斯坦贝克和卡帕的足迹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乌克兰田园到格鲁吉亚海滨。斯坦贝克充满热情又幽默生动的文字,与卡帕卓越的摄影写实珠联璧合,真实展现了苏联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斯坦贝克由此完成了打破冷战时期美国人从意识形态角度刻板书写苏联的初衷与愿望。

  撰文整理/新京报记者 黄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