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书评周刊·短书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5:书评周刊·短书评
上一篇  下一篇

一纸家书素心人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963年,刘伯承(中)与谢觉哉(左),徐特立(右)游览杭州桃园。
《谢觉哉家书》
作者:谢飞 著/谢觉哉 编选
版本: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谢觉哉家书》收录法学家兼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致亲友书信115封,时间跨度为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其子导演谢飞收集整理而成。

  书信分三辑。其一是谢觉哉写给湖南宁乡老家的元配夫人和子女,及其他亲属的。谢自1920年赴长沙办报起,便与家乡亲人聚少离多,尤其1927年离开湖南随共产党南征北战之后,更有整整十年与家中音书断绝,后继续与亲人书信往来,直至上世纪60年代。其二是50年代之后写给夫人王定国及子女的,这批书信多是在指导子女的学习和人生。其三在家书之外亦收入50年代之后致家乡干部及友人书信18封,以非官方的形式深入了解家乡民情。

  谢觉哉曾在书信里写道:“写文章、写诗、写信,主要是给看的人一个难忘的印象。”他自己的书信就有这样的特点:简练而有味,平正而恳切。1937年春天,在音书不通十年之后,谢第一次发家信,写给家乡妻子一首五言长诗,其中有句:“家乡时入梦,风景依稀中。园韭绿如褥,庭松苍似龙。稚子已逾冠,雏孙正应门。别离何足惜,贵不负初衷。国破家宁在,貌衰心尚童。偶因朔风便,一纸当告存。”千言万语化作朴素诗句,隔着漫漫光阴婉转道来,相信看的人一定感慨万千吧。还有谢在延安遥寄给堂兄之妻的祭文,千余字里包含着对往日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亲人深深的赞美与祝福,堪称书信典范。

  本书也颇具历史参考价值,透过一个家族乃至几代人的生活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使历史变得具体可感。譬如可以瞥见清末民初民间的婚丧等风俗。还有谢在1950年至1951年给老家的书信里表达了他对《土地改革法》的看法和处理态度。再例如1960年前后的“大跃进”时期,从谢觉哉给宁乡干部的书信当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亲历和苦心纠正当地“浮夸风”的。

  而谢觉哉给北京子女的信则最具温情和趣味。他与这些孩子年龄相差很大,可谓“忘年父子”(谢飞语),却不忘以通信的方式切切关问他们的所思所学和生活习惯,直至卧病不能动笔。他尤其注重子女的写作表达能力,认为语言是进行一切思考和工作的基础,对他们说:“必须把语文学好,要顶好,至少是相当好,绝不允许不好。”并且好几封信里都在指导他们写作规范。这在今天来看也具有警醒意义。

  一封封家书里跃然纸上的,是一颗朴素而热诚的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