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书情·文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书情·文事
上一篇

双城书展:上海书展&北京BIBF不愿错过的8本书

2015年08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书情】

  办书展不是打擂台,不过今夏的两场书展,看上去却像是夏日里的一场阅读接力赛。南方用连日大雨迎接上海书展,依然没有浇灭市民扎堆淘书的热情;而在“世锦蓝”的晴朗笼罩下的北京,也在上海书展闭幕之日“接力”办起了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

  相比较上海书展的“卖力售书”,北京BIBF主要卖的是版权。但其实BIBF分为专业场和大众场,小伙伴们大可以在这个周末去大众场一饱眼福。书评君刚从上海书展回来,又马不停蹄奔赴北京BIBF,为了给大家挑几本“入眼”的书,书评君也是拼了!

  《顾颉刚国史讲话全本》

  顾颉刚 撰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对一位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历史学家来说,用通俗体裁撰写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一项勇敢的尝试。这位“古史辨派”的开山鼻祖,稳坐民国史学界第一把交椅,在包含三册的国史讲话全本中,他聊《上古》的三皇五帝夏商周,谈《春秋》中的戎狄蛮夷孔夫子,论《宋蒙三百年》间辽宋夏金元如何轮番争夺天下……在1940年那寒冷的冬夜,他在成都和历史学家钱穆、胡厚宣等人赏月散心,踏着残破山河,讲古论今,感叹无常。七十五年后,这如同“小说”一样的讲话内容和21世纪的读者得以照面。顾颉刚曾说“人家笑我写的是小说,我说:我正要写成一部小说,本不稀罕登大雅之堂”。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共12册)

  李学勤 郭志坤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历史学家李学勤曾说,“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然而爱看历史类书籍的读者心里很清楚,当前市面历史类图书种类繁多、体裁多样,但往往流于几种弊端:古史难以阅读,专著严肃有余而可读性不足,业余写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学术性不够乃至不可信。

  要真正发挥历史学的效用,需要回应大众读史的热情,这就要求提供既可信又好读的历史读本。这套共计12册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由12位中国学者合力撰写,分册讲述了自夏至清的中国历史。令人欣喜的是,这套丛书力求突破历朝历代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它既是通俗的,又充满了民间的趣味。

  《洗牌年代》

  金宇澄 文汇出版社 2015年8月

  年过六十的金宇澄,毫无悬念拿下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他说《繁花》,不过是“爱以闲谈消永昼”,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上海风景和人心,想必已经刻入这位上海爷叔的内心。而这本他早期的散文集《洗牌年代》,堪称《繁花》的素材笔记,一切都是闲笔,人物也是这时代的闲笔。来来去去的人和场景,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布景,也成为《繁花》的背景。在对那个年代上海物质生活的浓墨重彩的描绘中,金宇澄展现了一部不可复制的上海细节生活史。物质、精神或者人的欲望,这些命题在金宇澄的笔下获得了生命。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

  胡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1917年1月,尚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于《新青年》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之后不久,26岁的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学术史上具有积极的开创意义;1920年出版《尝试集》,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

  胡适在回国后短短几年间脱颖而出,与其七年的留学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胡适一生思想事业的准备期”。这部五十多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及求学、生活、交游的情形,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他的留学生活。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赵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近几年学界对明清思想史研究成为热点,而专注于明清之际思想研究的知名学者赵园女士,在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之后,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

  《土风录》

  (清)顾张思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8月

  土风者,乡民之风俗也。《土风录》在我国是一部鲜见的古籍,清代江南太仓人顾张思所著,是以考证民俗与俗语为主的一部笔记体性质的辞书,共有18卷,记录了清代乾嘉以来江南一带广大城乡民众习用的语言和风俗掌故。基本按照时令、衣饰、建筑、物产、字义、寺庙、祭祀等类别排列,并从民俗、训诂等多方面加以诠释,涉及内容广博,每一词条的解释颇透彻。

  《京都古书店风景》

  苏枕书

  中华书局 2015年8月

  提起日本旧书店的风景,我头脑里第一反应是芥川龙之介在《傻瓜的一生》中所写的场景:那个日暮时分,某人在日本某二手书店的二楼书架上寻找十九世纪的文字时,站在梯子上,借着昏暗的电灯泡俯瞰一屋子看书人来来去去。我无法和你描述那个微妙的感觉,但是这本小书,其间记录散布京都街衢的众多旧书店的带着灰尘味道的风雅故事,却可以还原那个感觉。爱书人苏枕书,名如其人,连睡觉也不忘要“枕书”的女孩子,客居京都,逛遍古书店边边角角,记录下这动人的、属于读书人的岁月流转。

  《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

  弘爱 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5年8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分量极重的比喻,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或已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愿景。时代浮躁,人心浮躁,教育浮躁,这样浮躁的背景下,中学教师马小平,却在小小的课堂里坚持抵抗应试模式,传播人文教育。他为孩子们带去王小波和梁漱溟,他梦想着“办一所幸福的学校”。然而他没有成功,却过早地倒在了讲台上。

  在马小平的追悼会上,满头白发的钱理群曾说,“孤独是你的宿命”,但是,我们依然不能低估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生命能量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这本书里,你会知道他想传递什么,在追寻怎样的中国教育。

  撰文/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