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上一篇

文学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午夜之子》

  作者:萨曼·鲁西迪

  版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9月

  读毕《午夜之子》,呈现在我们印象里的首先是一个饕餮者的形象——他健壮、生机勃勃、挥舞着刀叉正在大快朵颐。他的胃口好极了,面前的餐盘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十几个人物鲜活的故事。他吞食他们的爱情、苦恼和喜悦,他吞食他们内心的嘶喊和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吞食流动的历史所洗刷的光荣和耻辱,他吞食战乱、背井离乡、宗教冲突,他吞食欺骗和忠贞,他也吞食死亡和哀悼。这是欢快的语言的洪流,放纵和收敛杂陈,粗粝和敏感兼顾,这洪流从云端直冲而下,任何对它的疑问都将被毫不留情地摧毁,最终当我们合上书卷,将不知不觉爱上这位饕餮者,你会发现他的狼吞虎咽里有一种特别的优雅和打动人心的魅力。这场飨宴鲁西迪早有暗示,在第一部最后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理解一条生命,你必须吞下整个世界。”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盛宴,它以世界为食,目的则是要将其浸泡在语言的胃液里,塑造出众多活灵活现、纤毫毕露的生命,顺便也为势必要降临的经典的标签打下属于自己的烙印。这是一部光怪陆离的家族史,绝大多数家族人物都在小说中相继死去,时间是最大的杀手,而笼罩在这个家族之上的某种奇特氛围则将生命的神秘遗留在寂寞的纸页上,因为“他们要摒弃隐私,被成千上万个群众消灭一切的漩涡所吸收,他们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凌越)

  《几乎没有记忆》

  作者:莉迪亚·戴维斯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莉迪亚不仅拥有超人的才识还具有过人的勇气。她的小说看似率性而为、不拘一格,实则处处隐伏着锐意创新的顽强意志,将那种以心理意识为材料的小说拓展出前所未有的敏锐。她有很多以“她”为主角的第三人称小说,但是其中的“她”并非别人,而是叙事者以局外人目光审视下的自己。这些小说就像在利用一种迭代法进行心理分析:不断将自我置换成“她”,再将“她”置换成自我。如此深入地窥探自我意识犹如凝视深渊,极其考验小说家的勇气和定力。其付出的生命代价就像与魔鬼做交易。作家会因过度使用自己敏锐的意识,而“几乎没有记忆”。正像小说《几乎没有记忆》的主角已无暇感伤,唯有依靠勇气执著地生活下去……虽然莉迪亚的小说具有无法模仿的独创性,但是与十九世纪的心理小说和二十世纪的意识流小说一脉相承。如果将意识流小说看作是在心理小说前面放上一面用于反省的镜子,那莉迪亚的小说就是在这面镜子的对面再放上一面镜子。在这两面镜子之间折射出人类心理意识这个危险的黑洞和一个艺术家迷人的洞察力。(张旋)

  《先人祭》

  作者:亚当·密茨凯维奇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年8月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先人祭》有着某种坚硬的不可穿越性。这种不可穿越首先表现于其让人讶异的形式。作品采取的是波兰民族特有的先人祭奠仪式,把异教时代关于亡灵的追忆同基督教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构成波兰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先人祭》的不可穿越还因为作者将情人命断的悲痛与国家沦亡的愤慨两个主题熔铸一体,个人与民族、儿女之情与国族之情交织演绎,构成丰沛的激荡与极致的缠绵。因为不可穿越,所以阅读变得艰难,阅读就是解体与改变,并在吸纳中重生。像所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产品一样,《先人祭》有着持久的凝聚力。它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将热情感性的人凝聚在一起,将热爱独立与和平、反对专制与残暴的人凝聚在一起。它让狭隘的民族主义变得村俗、拙劣,让强盗与帮凶、奴才与走卒在它充满战斗激情的诗句面前颤抖。《先人祭》独特的民间巫术魅力、家国一体的情怀、鲜明而坚定的政治抒情立场,使它成为波兰民族的“楚辞”与《离骚》,而出生楚地、留学波兰的易丽君前辈女史则当仁不让是它的最佳译者。(刘佳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