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下一篇

历史传记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零年》

  作者:伊恩·布鲁玛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布鲁玛的父亲因为拒绝效忠纳粹而东躲西藏,进过德国人的集中营,也面对过苏联红军的枪口。回顾经历,父亲告诉他,“这些很平常”。循着这一思路,布鲁玛写出了一本二战结束后的全球图景,描述的不再是部长和将军们的庆祝和博弈,而是一群群普通人——农民、学生、商人、妓女……关于他们的饥饿与性、复仇与宽容、追究和平与继续斗争的日常。布鲁玛的目光没有局限在欧洲和日本,还描述了雅加达、河内、巴尔干半岛的村庄,甚至中国东北边境遍布着国共日朝苏四国五方人员的小城安东。涉及范围之广、材料编织之精与叙述节奏掌握之精准都令人惊叹。或许只有化用书中荷兰女郎评价加拿大大兵的话,才能形容读过这本书的感觉,“面对事实吧,我们旱了那么久,这本书看着就美味可口”。(王戡)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作者:王汎森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本书第一部分,将社会史视角引入思想史研究,通过考察明清以来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先贤崇拜等文化景观,揭示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使得思想史研究更加灵动而饱满。第二部分,借着史家个人在特殊年代的人生阅历,从政治高压、思想竞争与文化心态的层面,爬梳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权力渗入日常生活的无数细节,如何以无形之网,造成自我禁抑与自我审查无远弗届,进而造成龚自珍笔下的“万马齐喑究可哀”,而那些“脆弱的抵抗”显得尤其珍贵。作者由新视角重访经典学术话题,更从边缘、末梢与海外窥探清代思想界与知识界躁动不安的里层。(谭徐锋)

  《阎明复回忆录》

  作者:阎明复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革命干部回忆录是书门重镇,但出于种种原因,可读性高下不一。而对1949年之后国家历程的回忆,大部分回忆录则在叙述时更加谨慎。但《阎明复回忆录》是可读性、史料性与多元性三个方面都可以得高分的作品。作为中共情报战线传奇人物阎宝航之子,他幼时对父亲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了解,但许多从“无知者”角度回想起来的细节,却更能体现情报工作在日常中的特殊。对“文革”中在秦城监狱经历的回忆,也有同样的补充作用。阎明复仅是中央办公厅的翻译组长,却享受到了部级干部的关押待遇,以及更严厉的监视。在这背后,是中苏分裂之后对一切与苏联有关系者的不信任,哪怕只是拥有直接和苏联人沟通能力的人也不例外。这与阎明复在监狱中听到了父亲的咳嗽声却无缘相见,多年后方得确认的辛酸回忆一道,成为那个“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年代最好的注脚。(王戡)

  《走出帝制》

  作者:秦晖

  版本:群言出版社

  2015年10月

  这是一本很有锋芒的近代史著作,其抽丝剥茧、层层转进的思辨会让不少读者大呼过瘾。这本历史随笔合集有一个统一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贯穿其中: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近代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是激进,还是保守;是失败,还是成功?秦晖认为,“西化”和“反西化”都只是历史的表象,既可能是退步的,也可能是进步的,比如太平天国的“西化”和义和团的“反西化”都是蒙昧的,灾难性的,而辛亥革命则是一场超越“西化”和“反西化”分疏的“制度革命”,因为它追求的是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比起皇朝帝制,这是一种更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性方案,是一种更良善、更可取的制度安排,至于它来自于西方还是来自于本土,并不重要。(张洪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