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上一篇

社科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我的凉山兄弟》

  作者:刘绍华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9月

  这是一部生命之书,更是一部疼痛之书。今天,当我们说“中国”时,除了疆域面积的全国概念,可能整个关注重心其实是汉族及其居住区。而凉山彝族人,却显得多少有些若隐若无。正是这一被有意无意忽视的角落与人群,却诠释了被全球化大潮裹挟而去的无奈与痛楚。在作者视野中,彝族年轻人玩世不恭、自甘堕落,哪怕锒铛入狱,也成为生命中的重要坐标,细腻呈现了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剧变得脆弱不堪的时光旅程。年轻一代彝族人面对山外巨大的历史与现实,显得有些举足失措,从他们迈进城市森林的第一步,就意味着这一个族群汉化的不可逆。因为除了世俗层面的商业化,还有治理层面的体制化,信仰层面的真空化,以至于如何进行这一群体的创伤修复,变得日益棘手。刘绍华给我们贡献了一部西南边远地区版的《金翼》,闪耀着知性与人性的光辉,相对于林耀华先生民国年间对彝族人的关注,本书无疑充满更多的张力与悲情,将我们带入一个问题的沼泽丛林。这一探索,也呼唤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战斗策略与视角转换。(谭徐锋)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平克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5年7月

  这本篇幅千余页的巨著,用大量的数据、事例向我们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尽管有波折,但整体上呈一条上升的曲线,换言之,人类的确在进步。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就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暴力呈下降趋势。作者认为,人性中既包含“心魔”也包含“天使”,不同的环境使两者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幸运的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条件、文化发展,使得人性中的同情心、自制力、道德感和理性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越来越有效地抑制了人性中的掠夺欲、支配欲、复仇欲、施虐欲和意识形态偏见。法制的普及有效地抑制了个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奴隶制、活人献祭、酷刑等残酷的制度和习俗普遍废除,血腥游戏、生死决斗、政治谋杀等的数量减少,对妇女、儿童、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甚至对动物)的照顾都越来越普遍。暴力的减少,是人类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客观的价值和目标,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理由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保持比较乐观的心态。(张洪彬)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德隆·阿西莫格鲁、

  詹姆斯·A·罗宾逊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6月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有的富,有的穷?两位在经济、政治方面都有建树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一个国家(地区)实行包容性制度会富,实行汲取性制度则会穷。本书并没有去严格定义这两种制度,而是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实行不同制度的不同结果。西班牙在南美掠夺黄金,英国在北美发展生产,致使美洲出现南穷北富的结果。西班牙王室因此变得富有,愈发专制,其汲取性的发展很快走到尽头;英国王室由于财政吃紧,不断向议会妥协,建立起包容性制度,让国家发展持续了几百年。依照书中遍及各大洲的事例,我们大概能归纳出两种制度的一些特点,比如包容性制度在政治上公开选举,经济上自由竞争;汲取性制度则是由少数精英掌握政权,通过垄断权掠夺生产者。那么,汲取性制度能否转化为包容性制度呢?答案是肯定。非洲的博茨瓦纳自独立以来,有较为开明的领袖,维持选举,实行钻石国有化,避免了内战,成为撒哈拉以南少有的繁荣国度,同在非洲的塞拉利昂则提供了一个反例。本书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引为前车之鉴。(杨津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