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主题
下一篇

生活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最好的告别》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

  《最好的告别》展现了阿图·葛文德对健保制度和临终关怀的思考,探讨什么样的养老方式能够让老人获得价值感,医生应如何为临终者提供安慰与照顾。如果作为人类注定受到局限,那么医护专业和机构理应协助人们搏击这些局限。有时候,医生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时候甚至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无论提供什么,医生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很多心灵励志类书籍教我们学习如何年轻,但生命的衰退终究不可避免。我们和至亲总有一天要走向衰老和死亡。当独立自助的生活无法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当生命临近终点时,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我们该如何冷静地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站?医生不是万能的,活着是一件复杂的事,不仅关乎身体的康健,更包含心理的支援。《最好的告别》教我们应该怎样配合医生,告知我们的诉求,共同做出合适的治疗策略,让我们在生命的终点走得踏实和平稳。(鹿鸣之什)

  《单身社会》

  作者:(美)克里南伯格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2月

  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会热忱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及公益活动。更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居者的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所代表的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环保。

  已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而在日本和北欧,这种现象的比例比美国更高!这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关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社科图书很多,但《单身社会》是第一本在单身和独居问题上做出社会学术层面分析的中译佳作,紧跟互联网世代的人际关系新趋向,追踪高科技医学对于高龄社会独居现象的积极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出这种科学的结论,确证独居单身社会的正面力量,对于改建我们的城市以及相应的商业空间、公益平台大有裨益。(于是)

  《幽僻处可有人行》

  作者:张志扬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三卷本的《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从三个面向上展现出张志扬思想者的本色。书里的文章是从张志扬的文字中抽取出来的非学术的阅读经验部分,因为摆脱了学术文章形式的桎梏,这三本书里的文字有一种既紧张又松弛的思之自由,更彰显出作者“不驯的野气”的秉性。不同于专业批评家对于“技术”的痴迷,张志扬看重的是文学或者电影作品的思想成色。他写作的立足点显然不在于对作品做被动的鉴赏,而是试图将阅读对象锻造成自己思想的材料或者说阶梯,他和它们交流,更是搏斗和征服,最终,他所希望的是他的思之形象能够借助小说和电影的显影液在天光下显形。在中国当代少数杰出的思想者中,张志扬的经历非常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反过来和命运持久的不屈的较量又赋予他思想者凝重又庄严的面目,如此他沉甸甸的文字将滴穿形式的薄冰,在那黑暗又温暖的土壤深处驻扎,并生根发芽,而《幽僻处可有人行》则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凌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