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真事儿。
有个在北京出版集团工作的年轻朋友,去年春节假期去大理旅游,早晨起来发现一个在客栈边上蹭网的小孩,正捧着手机联网打游戏呢。他一时兴起,坐下和小朋友聊了起来。
“干吗哪?”“上网,这儿有免费WIFI。”“总来吗?”“对啊,总来。”“哎,有这工夫看看书多好呀,比打游戏强。”“书不好看,没意思。”“书不好看?你是没看过有意思的书吧?”
出版社的年轻人很倔,他一定要孩子带着去了一趟学校的图书室。于是,这个一点也不贫困的地方,展露出它在精神上相对贫瘠的另一面:那是一间不会有孩子愿意问津的图书室,里面充斥着那种1折2折的所谓“馆配图书”,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作文选,还有些思想品德教育读物——没有儿童文学,没有科普读物,没有图画书。
出版社的年轻人未必知道,他在这间图书室看到的一切,在中国广大农村小学当中,其实再平常不过——虽然中国少儿出版已经增长了好多年,但对于即使已经不再贫困的乡村,30元一本的图画书仍然算得上奢侈,而更困难的是,市面上成千上万种图画书,大多数乡村图书馆基本没有专业的选择能力,于是价格与折扣,最后依然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孩子们能看到的,永远是便宜的书,而不是好书,所以,孩子们会说,“书不好看,没意思。”
这个年轻人回北京之后,利用在出版社工作的方便,发起了一次小小的募捐,捐的是他所供职的北京出版集团当中最畅销的儿童书,例如《可怕的科学》。这些书,孩子们当然喜欢,但问题是——学校那么多孩子,那些好书根本不够分的。如果整个图书室都是好书,就太美了。
必须说说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了,他叫毛雷。他跑去对自己出版集团的领导说,在大理捐赠一个真正的儿童图书室,很重要;他又跑去大理找当地政府部门说,建设好当地的儿童图书馆,会让这个美丽的地方变得更美;他还把自己遇到的这件事发到网上,发起了一个让好书回家乡的捐赠活动……
于是,上个星期,一个叫做“读好书,明大理”的活动,在大理大邑庄完小落地了。北京出版集团捐了13箱书,加上七千网友捐赠四万元买下的其他一批好书,大邑庄完小图书室一下子有了6000册新书。当初那个在客栈外面蹭网的小男孩,则像个英雄一样,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又一本好书:“《哈利·波特》很好,但是这本动物故事更好看……”
这个关于大理的故事,到此就有了圆满的结局。那几天大理的天特别蓝,对比着北京的雾霾天,更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美丽。不过,毛雷的奔走,北京出版集团的捐助,最终解决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学校图书室而已,更广大的乡村里,更多的孩子们,他们的读书问题,他们的精神世界,该怎么办。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像毛雷这样的年轻人?
一个年轻人,想做一件事,这件事情看上去和他似乎没什么关系,但一个从事做书这项事业的人,被一个孩子当面说“书没什么好看的”,显然是被挑战了生存的意义感。为了这个意义感,他决定去做一件有点理想主义甚至异想天开的事,结果,他做成了。
祝福他,也祝福所有寻找生命意义的人。
□涂涂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