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生鲜电商售后服务无统一标准,多个职能部门对其监管有重叠,交叉执法现监管盲区
(上接B14版)
范围中,又不涉及食品。可以说,“多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法规不完善,是生鲜电商平台面临的最大漏洞,在实际执行中仍处于空白区。”
在这个监管空白区,有机产品销售问题最具代表性。新京报曾多次报道部分生鲜电商在有机证书被注销后,仍长期网售无资质“有机菜”。一位从事有机资质监管的国家认监委专家说,有机食品的种植生产和销售中,普遍存在“各管一段”的现象,“这种情况遇到生鲜电商这种新型平台,就会存在各段之间相互割裂,衔接不到位。”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对生鲜电商监管空缺,应注重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出台《电子商务法》,进行“以网管网”式网络监管。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将食品、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纳入进来。有权威部门也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称,目前对电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及管控标准,按照新部门分工,已由食药监部门负责。
政府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和协同管理,避免各部门政出多门、各管一头的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
政策应对:
应建“农网对接” 让生鲜电商良性发展
为解决供应链周期、拉低成本,有不少生鲜平台提出产地直供、源头直采的概念,这种“农网对接”,与国家此前提出的“农超对接”模式类似。
“农超对接”模式中,有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层面的大力政策扶持和补贴。而由生鲜电商推动的“农网对接”模式,受限于电商平台零散化、小批量的采购需求,尚不足以支撑起大规模的“农网对接”。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在目前生鲜电商市场的培养起步阶段,亟须政策“扶一把”,“对生鲜龙头电商企业,可考虑纳入农超对接的扶持企业,推动生鲜电商集约化发展,建立能产生规模化效益的生鲜电商巨头。”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目前生鲜电商的整个市场中,大量的资本涌入、激烈的价格战,催生了重重泡沫。
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在发布的《2014-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涉农类电商企业达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4000家,形成了以阿里、京东组成的“两超”,以及其他同类平台组成的“多强”+“小众”格局。但在涉农交易类电商中,只有1%能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
“各家电商平台千网一面,同质化严重,造成了价格战竞争无序、亏损经营的局面。地方政府重视电商进农村,有的甚至出现村村冒烟、家家点火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不重视实效浪费资源的情况,导致产品电商泡沫较大。”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这种只注重价格的恶性竞争已带来了低质产品横行、监管失控的乱象,“应加强生鲜农产品的诚信体系建设,让生鲜商品真正卖出优质优价,否则最后伤害的还是原产地和消费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