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新食品周刊·食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4:新食品周刊·食界
下一篇

“家庭共享厨房”O2O陷入烧钱游戏

存在职业厨师“枪手”、食品安全等三大硬伤;多位创办者称该类平台还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最近,一款名叫“回家吃饭”的手机应用广告贴满了北京一号线地铁。

  这是一个连接家庭厨房和都市白领的餐饮O2O共享平台。所谓“家庭共享厨房”,就是通过O2O平台将家庭厨房与用餐需求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吃腻了餐馆饭店的上班族品尝到“家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可让退休在家的阿姨们赚些外快。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回家吃饭”上线仅一年已获得百万用户,并完成了4轮融资。此外,“小e管饭”、“觅食”、“丫米厨房”等类似平台也先后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这些主打“家的味道”的O2O平台,让原本就群雄逐鹿的餐饮O2O市场激起了阵阵涟漪。

  然而,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所有“家庭共享厨房”平台均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在北京、上海这两大“家庭共享厨房”的主战场,这些O2O平台都仍在依靠补贴,抢占家庭厨房和白领用户资源,一旦资金链断裂,平台极有可能死去。而这样的“烧钱游戏”几乎每个月都在发生。

  烧钱状态1

  资金链易断裂每个月都有平台死去

  2014年底,80后创业者韩迪凭借“共享厨房”O2O“妈妈的菜”拿到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融资。然而就在2个月前,“妈妈的菜”用户却发现,该平台上的所有“阿姨”已经停止接单。

  “目前运行方式有点问题,A轮融资没拿到,业务暂停。”韩迪告诉新京报记者,“妈妈的菜”运作近一年,投资人认为现有模式“很不健康”,一是烧钱多,竞争压力大;二是挣钱预期遥远,平台急需转型,“目前已有一个大致方向,但不方便对外透露。”

  韩迪说,据他了解,共享厨房前后出现了30多家平台,但目前只有“回家吃饭”和“丫米厨房”等少数拿到了天使轮之后的融资。

  “每天都有新的平台诞生,每个月都有平台死去”,在“蹭饭”创始人胡笃晟看来,“妈妈的菜”暂停业务在意料之中。胡笃晟在北京创办共享厨房“蹭饭”之前,就在上海创办了“阿姨厨房”,但因资金链断裂而死。

  作为较早瞄准共享厨房模式的创业者,胡笃晟在2013年一次洽谈业务时,被投资人无意发现了手机里的“家庭厨房”APP。这个APP当时纯属“玩票”性质,连接的仅是公司员工和家里的保姆,但引起了投资人的兴趣。在融得200万元的天使轮资金后,“阿姨厨房”APP于2013年7月上线,一时好评如潮,但“特别烧钱”。除订餐补贴外,胡笃晟需自建物流,还要花钱雇专业厨师来解决阿姨们出餐效率低的问题。9个月后,“阿姨厨房”停止运作,共烧掉了400多万元。

  “钱没了就停了。”胡笃晟说,那时许多人对共享经济模式不太认可,大投资机构也看不懂这种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因此没有投资人愿意接盘。后来美团、饿了么等大型外卖平台涌入,烧钱更加猛烈,市场风向转变,“家庭厨房”的劣势也就开始显现出来。

  烧钱状态2

  平台高补贴用来抢夺市场和用户

  在“妈妈的菜”暂时关闭平台寻求出路时,“回家吃饭”、“小e管饭”等共享厨房却拉开了市场争夺战。2015年12月底,北京地铁车厢里贴满了“回家吃饭”的海报,而刚运行半年的“小e管饭”则利用高额补贴吸引白领用户和“阿姨”资源。

  “小e管饭”在北京已聚集了约400个家庭厨房,望京地区市场几乎被它拿下了,而且现在业务已从望京拓展到海淀、回龙观地区,其背后东家是知名的社区O2O洗衣平台e袋洗。新京报记者以厨师身份拨打“小e管饭”客服了解到,目前私厨在其平台上只要每天完成5单订餐,第一个月就可拿到2100元的补贴,且目前所有配套餐具均不收费。

  “一盒饭卖25元,望京的白领都嫌贵,就更别说二三线城市了。”“蹭饭”创始人胡笃晟认为,共享厨房模式只适用于一线城市,由于广东地区小吃种类繁多且价格低廉,没有空间,北京、上海就成了平台必争之地,“迅速占领市场非常重要”。

  为争夺用户资源,“小e管饭”目前推出了“15元内免费吃”、“满31元减15元”等促销。其官方客服称,促销效果较好,每个厨房平均每日可接到20单。“回家吃饭”则打出“预订明日8折优惠”、“首单5元”、“关注官方微信5元优惠”等优惠条件。

  “卖得越多,平台赔得越多。”胡笃晟给算了一笔账,以一单25元的套餐计算,平台需给消费者补贴40%,即10元;如果应用第三方物流平台,则每单物流补贴6元;统一使用的餐盒每套补贴2元,这样每接一单,平台最少要补贴18元,而目前几乎所有共享平台都不从私厨那里分成。

  背后

  平台还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胡笃晟的“蹭饭”大本营位于望京,这里是许多共享厨房平台创业的“起点”。望京白领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拿着二维码“刷单”的促销人员。胡笃晟曾经目睹,促销人员左手拿着人民币,右手拿着二维码,只要顾客当场下单把饭拿走,就立刻返还25元,以此刷单。“在望京刷了两个月,然后拿着流量数据去找投资人,结果没谈成,就这样烧钱烧死了。”

  这让胡笃晟意识到烧钱模式走不通。2014年6月,他在望京创办的“蹭饭”不搞补贴,不搞配送,不雇佣厨师,并且坚决不做午餐市场。

  谈及原因,胡笃晟说,白领的午餐需求简单,就是看性价比高不高,看配送效率,没有人会听你讲什么情怀,讲什么故事。“但晚餐市场不同,更类似于顺风车的感觉”。由于不补贴,“蹭饭”在市场争夺上拼不过“回家吃饭”和“小e管饭”,“阿姨”们每天只需接三四单生意。在胡笃晟看来,这恰恰回归了“共享厨房”的初衷,符合“阿姨”们的工作节奏和效率。

  然而,摆在所有“共享厨房”面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平台都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认为,变现不是这个阶段应考虑的问题,各平台还处于争夺用户的阶段,成本比较高,需要跟其他平台竞争。此外,共享厨房服务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是比较大的问题。

  而“蹭饭”胡笃晟则依然保持信心:“共享厨房”模式可以做成,但盈利模式还需要探索,未来出路可能在于转型,比如对几位知名私厨包装,然后进行项目孵化,形成餐饮品牌。但在此之前,共享厨房平台面临的风险也较多。“美团、饿了么不是没注意到这块市场,但都在观望,如果时机成熟,他们只要在平台上开一个频道,就能灭了现有这些平台,因为他们聚集的用户资源实在是太庞大了。”胡笃晟有此担心。

  B14-B15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郭铁 实习生吴凡 李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