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特别报道
上一篇

王福昌 百岁老人的80万捐款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王福昌老人。他是伤残抗战老英雄,累计捐款80余万元。首都文明办供图
王福昌
总参某部副军职离休干部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军从东北搬到北京的桌椅,1976年购买的几把缝补着布料的藤椅,儿子家淘汰下来的老式厚棉垫沙发——这是百岁老人王福昌家的家具。

  很难想象,这位清贫的百岁老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捐款80多万元。

  “父亲一生提倡物尽所用,钱要用到正地儿。”王福昌女儿说,父亲一生,捐献了所有的一切,包括他自己:早在2003年,他就签下协议,身后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

  一件中山装穿了40年

  照片中,王福昌永远一件深蓝色中山装。

  这件衣服是上世纪70年代老伴缝制的,已穿了40多年。衣服领子磨破了,他让子女翻个面,缝补好接着穿。

  “即使是冬天,他外面套个棉服,里面还是这件中山装。”王福昌女儿王曙光说,父亲总穿这件衣服,既因为这是母亲亲手缝制,也因为老人一向节俭,“我们也给他买衣服,但他概不接受,说这件衣服还没穿破。”

  他似乎对子女的孝心“不领情”。

  孩子们想给他补充营养,特意买来海参。他看了一眼,就是不吃。“他担心吃了后,我们还买。”父亲的不近人情,让王曙光生气又无奈。在她眼里,父亲不懂享受,甚至对国家的一些关怀都不“领情”。

  战争期间,王福昌左踝关节严重冻伤,不得不截去了左下肢。按相关规定,他配备义肢可报销,但他每次都选择最实用、最便宜的。调到北京后,他配有专车,但除了去医院看病,很少使用,子女想用更是门也没有。他常教育家人说:“我省些油,就能让部队的装备跑得更远些。”

  捐完10万后只剩15元

  “父亲他亲眼看着成千战友在战争中丧命,觉得自己与他们相比太过幸运。”王曙光说,抱着幸存者心理的父亲,事事物尽所用,要求钱用到正事儿上。

  老人所谓的正事儿,指的是支援国家建设、捐献善款。

  自2000年以来,他连续8次缴纳特殊党费25.5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万余元。他还关心西部建设和航天事业,陆续捐款40万元。

  老人也心系家乡。得知老家遭受旱灾,他赶忙拿出5万元汇给镇政府,委托对方购买灌溉机具和柴油,以解燃眉之急。

  偶然机会,老人听说老家小学校舍简陋,急忙向校方汇款5万元。“我年轻时家里非常贫困,是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培养了我。”老人说。

  抗战七十周年纪念日前,捐献完10万元后,王福昌的存款只剩下15元。“他也捐物,母亲做的一套新的丝绵新棉衣,他都找来捐了。目前收据合计有80多万元,没有收据的不知道。”老人子女整理他捐款的收据说。

  “只要活着就会一直捐”

  2003年,王福昌老伴去世前,两位老人听说遗体可以做科研解剖使用,就商量着身后捐献遗体。“他觉得自己身体还有用,可以做医疗解剖。”

  但孩子们仍然从心理上无法接受父母的决定。

  女儿骗他说,捐献遗体必须提前办理,否则无法捐献。老人觉得没有完成老伴的嘱托,血压一下子升到了190。孩子们担心他的身体,只得说出实情。签订捐献协议后,老人还不放心,特意又给单位写了一份遗嘱,要求监督子女完成其捐献遗体的行为。

  “父亲的种种行为,在别人看来,觉得有点‘落伍’,但这是他的信念和理想。”孩子们渐渐理解了他的行为。

  两三个月前,王福昌因病住院,一直处于浅昏迷状态,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一直说,‘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捐’。也一直说物尽所用,就是使用物品到不能用,也包括他自己。”他的女儿说。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颁奖词

  德高望重,人生百年。

  你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热心公益,乐善好施。

  作为一名革命老兵,你的青春已融入了人民解放事业的黎明。

  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你又用人生晚霞映红了明日的晨辉。

  榜样说

  “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