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上一篇

回到日常场景,打捞每一位旅游者的声音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国内的目的地宣传总是用一些口号,很难记住,就像旷野中的声音,留不下痕迹。

  这些年我们过于追求高大上,是时候该考虑打捞那些分散的旅游者的声音,关注主流人群需求和消费模式,这才是最具价值的。

  新京报:你怎么看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戴斌:两个“常态化”,一是旅游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需求,二是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常态化生活空间,对从业者和管理者而言,需要思考在散客时代如何管理旅游和经营旅游。

  这是一个旅游已经进入了生活场景的时代。我最近看到一个法国人拍摄越南普通老太太的生活故事,非常感动,这才是有温度的旅游,令我对越南旅游印象深刻。

  而国内的目的地宣传总是用一些口号,很难记住,就像旷野中的声音,留不下痕迹。因此,消费者对这些目的地也会“无感”。

  所以,如何讲旅游故事,如何回到日常场景,是我们要关注的,这也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构和价值取向决定的。比如北京还在宣传故宫和京剧。北京就是很生动的一个城市,既有老炮儿的胡同,也有国贸、三里屯这样的现代消费生活。旅游就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异地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停留在历史古迹上,可以继续拓展。

  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41亿人次,但是这些年我们过于追求高大上,是时候该考虑打捞那些分散的旅游者的声音,关注主流人群需求和消费模式,这些声音是分散零碎的,同时也是最具价值的。

  新京报:你怎么看旅游的供给侧改革?

  戴斌: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增量的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的问题。酒店够不够,总量是够的,但是酒店不只是星级酒店,要从广义的旅游住宿业去考虑,在共享经济之下,民宿能不能拿出来给游客共享作为旅游住宿?餐饮一定要吃烤鸭吗,北京的卤煮啊,咖啡文化能不能拿出来共享?既要抓旅游投资增量,也要抓既有的生活和休闲项目的存量调整,把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要素拿出来给游客共享,也可以理解为多个人多双筷子。

  新京报:你对2016旅游经济形势是积极乐观还是谨慎乐观?

  戴斌:积极乐观,旅游进入了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这是最关键的,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激动人心了,这就像文化体育一样,都有从精英阶层进入大众领域的过程。爬长城故宫才是旅游吗,不一定,去喝个咖啡也是旅游。高大上的内容是不稳定的,经济下行,一定进入生活方式,大家有需求,不时给予的,是自己需要的。广大的创业创新者进入旅游业也很多,你现在去看蚂蜂窝、6人游等旅游企业,不断用创新方式,用分散的供给去对应多元化的需求。

  新京报:旅游也会面对常态化的挑战吗?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最新一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出境旅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15全年出境旅游1.2亿人次,较上一年增长12.0%。我认为2016年的出境游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受到汇率等多方面影响,以前无差别的营销转化为精耕细作,深耕某一个细分领域,这也会激发出旅游创新的潜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