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书情/短书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书情/短书评
下一篇

老年维特之悲怆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第十三章》

作者:马丁·瓦尔泽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10月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与歌德的渊源绵长且久远。2008年出版的《恋爱中的男人》以歌德为主角,描写了诗人缱绻多情的黄昏恋。瓦尔泽虚构了数十封歌德致情人的信函。或许是没有过足瘾,他干脆以此为由创作了书信体小说《第十三章》。看到这里,熟悉德国文学的人大约都会笑了。对了,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不正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吗?

  如果把歌德与少女乌尔丽克的一见倾心比作一种诱惑,那么《第十三章》又何尝不是另一次诱惑:60岁的作家巴西尔·施鲁普在一次宴会上不期而遇40岁的女神学教授玛雅·施内林。之后,巴西尔千方百计与玛雅通信,由此衍生出既超乎友谊但又不流于肉体之交的精神爱恋。

  瓦尔泽尤擅写作“与不可能的事物调情”。他深知,若是生活总是被已知的、可能的事物层层包裹,那么生命本身终将被“无趣”绑架。《第十三章》沿着他一以贯之的创作路数,在不相似中寻找相似,从不可能中发掘可能。因此,尽管明知“写信属于冒险之举”,且不知道那白纸黑字会把他们带向何方,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还是借通信大调其情。这本来已是不可能中的可能了,谁承想两人还互揭老底,把发生于“不可言说者”身上的“不可言说的事情”摆到桌面之上大加讨论,则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了。

  虽然玛雅戒备重重,巴西尔还是用“文学的箭矢”穿透了女神学家坚实的铠甲。两人以通信再造起纯粹的精神乌托邦——柏拉图用以形容苏格拉底的恋爱大约也不过如此。不过,尽管思想之城堡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外界的纷扰还是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第十三章》以连续不断的情书亦步亦趋地记录了两人之间的精神互动,也串连起两个家庭的前世今生。因而,在诸多关乎神学的形而上阐述之后,我们看到的仍旧是社会伦常,是一对男女各自低到尘埃里的家庭关系。

  以玛雅为例。她和丈夫科比尼安,一位是神学家,一位是分子生物学家,二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谓不理性:神学家可以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阐释世界,生物学家更是剔除了人性中的柔弱成分。可是一旦面对家庭问题,两人竟是如此捉襟见肘,甚至于精明如玛雅也难以解开那团混乱无措的死结。缘何如此?瓦尔泽一语道破天机:我们满以为坚固无匹的精神世界,其实是脆弱不堪的,它就像“傻瓜一样在黑色的浪尖乘风破浪,又聋又瞎”。

  身为同性恋者的科比尼安爱上了另一个男人,而在对方离开之后,他的世界很快就陷入了崩溃。其后,重病在身的他带着玛雅开始了一段穿越加拿大的旅程,最终却在路上神秘失踪。悲剧终于发生,巴西尔别无他法,只能像维特一样哭泣了。只是留给这位老年维特的再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事,而是锥心刺骨的悲怆。想来,他悲怆的不是永别一段“恋情”,更是知识分子的共同处境了——因为作家和神学家,说穿了其实是同一种生物,有相同的职业,也有共同的称呼,即“虚无装饰家”。

  □书评人 谷立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