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果儿创始人之一刘雨表示,好品质和好模式是生鲜电商决胜因素
|
身为伯果儿创始人之一,刘雨也是媒体人出身,和他一起创业的几位小伙伴没有一位从事过农业工作。刘雨说,是吃货本质让几个80后年轻人走到一起,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吃到“农民伯伯的果子”,忆起儿时家乡的味道。
从2013年7月开始,伯果儿团队历时2000多小时,行程8万多公里,只为寻找“最中意”的特色新鲜水果。以吃为媒,注重线下体验,利用社交平台已成为伯果儿特有的营销渠道。面对生鲜领域的烧钱大战,伯果儿坚持走“小而美”的道路,并做到“每一单必须盈利”。
谈发展定位 注重线下体验 网罗“吃货”会员
新京报:与其他生鲜电商相比,伯果儿的定位有什么不同?
刘雨:我们只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有机食品,这是伯果儿的一大特色。我们曾用2年时间跑基地,每批次都要求合作基地提供当年有效期内的有机证书,以及农残和重金属检测报告;坚持做当季农产品,让作物自然生长、自然成熟后再空运到城市。
新京报:找到这一定位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
刘雨:在做伯果儿前,我们大概用了1年时间来做准备,才形成了今天的模式,包括对基地的考察;与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心合作,系统梳理出全国30多个省特有的产品品类、成熟时间等数据;考察合作基地距机场的距离,以及开展美食达人俱乐部举行线下试吃等。
新京报:这种线下体验对伯果儿来说是不是非常重要?
刘雨:是的。2014年我们找到了新疆哈密第13世代“贡瓜传人”,找到了真正的哈密瓜。他那里总共就30亩瓜田,产量低,但口感好,外面的人买不到。我们把产品带回来先做线下体验,当场就订出2000多份订单。今年我们又跟乐友、爱败妈妈等母婴平台合作,也会通过线下体验把好产品推广到这些平台上去。
伯果儿吃货俱乐部有上千名高端吃货,有时他们会推荐自己家乡的或吃过的好产品,我们收集信息后会组织人员去考察、采购,然后在吃货群里对新产品测评,达到85%以上的好评率才会真正上线。
谈盈利模式 每一单都必须盈利不“赔本赚吆喝”
新京报:很多生鲜电商往往喜欢用噱头博取投资商青睐,伯果儿在这方面表现得并不那么积极,为什么?
刘雨:农产品电商90%都在烧钱刷单,赔本赚吆喝,很少真正聚焦在产品上。目前我们也接触了几家投资商,有的追了我们一年,但最终因理念不同而未达成合作。他们要求像其他电商那样烧钱做数据,引流量,但这不符合伯果儿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我们坚持原则,不会为了资本改变初衷。
新京报:目前盈利了吗?
刘雨:我们每一单都必须是盈利的,不赔本赚吆喝。去年10月之前,伯果儿一直坚持会员制,主要群体是企业家、明星、金融领域等中高端人群。从我们上线第一步开始,每一个会员都是回头客,没烧钱做推广和引流。
新京报:有人说生鲜电商领域已是巨头天下,小玩家没有机会,你怎么看?
刘雨:这个观点只说对一半。大平台流量和平台是成熟的,但做的是大众生意。我们的步子可能慢,但依然有空间。我认为生鲜电商决胜因素有两个,一是产品本身质量,收入高的人群会选择质量好的,伯果儿针对的就是这部分人群;二是商业价值。如果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走一步看一步,可能盘子很大,但终究不是很好的出路。
新京报:未来会走大平台、大仓储物流的模式吗?
刘雨:我们也认可一些生鲜电商的做法,但不适合伯果儿。以我们目前的产品、模式和经济能力不可能玩大平台,只能做到“小而美”。我们希望把精力投入在20%人群上,来赚80%的钱,不去和大平台们直接竞争。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