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财经
跨境电商的税收调整之所以引发批评,是因为跨境电商征税新政总体是在抬高税负,在税收法定、财政支出民生化等议题未决之前,任何一项增税政策都会招致非议;此外,国内消费者在海外购买某些日常必需品,还因这些商品在国内缺乏替代品。
近日,财政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行邮税不再适用,代之以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按70%的比例征收,并设置单次2000元、年度2万的优惠额度,同时取消50元税费的免征额。
从税收细节上看,跨境电商征税新政有两个明显的影响:第一,税额在50元以下的低价小商品,新政后的税率直接上涨至少11.9%;第二,税收优惠额度约束了个人在跨境电商上的购物需求,超过额度的需求要么忍受价格上涨,要么转为采购国内的商品。
为什么要调整跨境电商的税收?跨境电商兴起于海外代购之后,相比海外代购的零散、渠道少、个人化,跨境电商以B2C的模式,让普通人也可以便利的采购商品,商品目录也从最初的手表、箱包等奢侈品扩展到奶粉、母婴用品、食品等日常必需品。跨境电商挤占的是国内商品销售的份额,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商还挤占了一般贸易进口的份额,除此以外,还有这两个市场对应的税款流失。
财政部等三部委发布的文件第一句话就是“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谓公平指的就是减小了当前跨境电商带来的影响,平衡跨境电商与一般贸易进口和国内消费的关系,同时避免税收流失。
跨境电商的税收调整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消费者对此大多持批评态度。之所以批评,是因为跨境电商征税新政总体是在抬高税负,在税收法定、财政支出民生化等议题未决之前,任何一项增税政策都会招致非议,这无可厚非。
其次,目前跨境电商以及海外代购、海淘、出境购物等里面最火热的品类是母婴、食品,国内消费者在海外购买这些日常必需品,固然是因为物美价廉,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些商品在国内缺乏替代品。
以广大妈妈喜欢代购的奶粉为例。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奶粉厂商众多,可为什么说国内缺乏奶粉的替代品呢?2008年,中国奶粉业深陷三聚氰胺丑闻,为了子女的健康,很多家庭被迫走上购买境外奶粉的道路。7年多时间过去了,中国奶粉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又取得了多少进步呢?近日上海公安破获的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雅培、贝因美等名牌奶粉中招。食药总局曾表示,这些假冒奶粉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引起舆论哗然,随后,食药总局才承认这一表述是为了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但中国奶粉业的现状没法不让公众安心,食药总局的态度也只会扩大消费者对境内奶粉的疑虑。
笔者认为,在此语境下,消费者转向跨境电商等境外商品采购渠道的行为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禁止或限制,相关行业的税负、行业准入应该是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健康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为了保护境内消费而对其限制。
此外,降低跨境电商的税负还可以倒逼国内市场自身的变革。一直以来,因为监管缺乏,境内食品等厂商陷入“比烂”循环,假冒伪劣的行为不断刷新公众的认知,将境内消费市场对境外开放,通过一般贸易进口、跨境电商引入境外高品质商品,打破“比烂”循环,可以有效淘汰国内的劣质厂商,对食品、生活消费品等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促进。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