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友谊小船”还没刷屏完,“谢舍友不杀之恩”再度蹿上热搜榜。3月27日23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杀害,医院认定,其系头颈离断伤致死。4月15日,川师大和当地警方称,嫌犯滕某已被刑拘。
凶案发生在校园,总让人心生凛然。不管怎么说,这是两个家庭的噩梦。事发18天后,受害者哥哥在网上发布了弟弟遇害细节,此事才以惊悚面目刷爆“朋友圈”。凶杀案被掩映半月有余,究竟是担心负面影响,还是基于其他原因考量?值得追问。
值得反思的,还有一系列看似理性的“反思”。比如,有人对“琐事”之说甚为不满,认为背后一定有天大的缘由,但却忘了法律上还有类似“激情犯罪”一说。很多福尔摩斯般推演涌现,旨在论证一点:凶案本可避免,只因我们太蠢。
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了凶案结果,去反推日常,你会发现处处都是“疑点”、时时皆见“槽点”。问题是,这种事后诸葛的逻辑,除了天马行空的无限怀疑外,对公共预警有多少实操价值?吐沫横飞的“反思”之前,别忘了,“目前,公安机关在进一步侦查中”。
既然还在侦查,就不排除情节与案由会出现反转;还在侦查,凶手身份与事件定论就不可草率坐实。最起码,出于尊重死者的考量,一切污名化的反思与蹭热度的“过度消费”,都应在良知与法理下收敛而谦抑。故面对类似重磅案件,不妨谨慎点,等等真相吧!
□邓海建(制片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