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反腐剧创作应跟上反腐新形势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文学或影视是现实的镜子,轰轰烈烈的反腐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面对波澜壮阔的、足以载记于史的大反腐,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上却显得十分清淡。

  据报道,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被整顿的反腐剧,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迎来“解禁”。日前,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南京开机,剧情尺度突破以往: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干部。据悉,反腐剧的复活与中纪委有直接关系。

  十年前,反腐一度是文学创作的热闹题材,根据这些反腐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曾引发收视大潮,比如,当年由张平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好评如潮,票价很低,竟然创造了1.4亿的票房,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不过,2004年“红极一时”的反腐题材退出黄金档,也进入长达十年的“冬眠期”。

  这十多年,尤其是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必须要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反腐,于是反腐“集结号”嘹亮吹响,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众所周知的、雷厉风行的“打虎行动”。

  这一场目前历时两年的反腐行动是空前的,力度之强,涉及的范围之广,牵扯的官员层级之高,世所罕见。

  反腐向深水区推进,贪官污吏纷纷落马,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贪腐细节不断曝光于世,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比如贪官家藏上亿现金,以至于烧坏点钞机等,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脑洞,比之想象的文字虚构更奇特。

  文学或影视是现实的镜子,轰轰烈烈的反腐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面对波澜壮阔的、足以载记于史的大反腐,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上却显得十分清淡。

  此次,中纪委为腐败题材剧“解禁”,剧情尺度突破以往: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干部。这不止是反腐题材的突破,更是权力祛魅的一次突破。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文艺进行低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规定,“他贪得,我写不得”,不符合事实本身。如果反腐无禁区,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却有禁区,显然与中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引领和紧贴时代的要求相悖。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由此可见,一些陈旧的创作“禁区思维”,已经跟不上大时代的脚步。

  中纪委为腐败题材剧“解禁”,邀请创作者深入到实际和生活,了解案情,这将为他们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打击腐败,讴歌正义,打造优秀作品奠定基础。

  事实上,由反腐反贪部门出面推动甚至拍摄反腐败题材影视剧,香港有非常成功的经验案例,香港廉政公署与香港电台联合制作的电视剧《廉政行动》系列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今天的香港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廉洁之都,但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贪污猖獗,渗透社会各个阶层,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香港吏治的清明,有廉政公署的一份大功,而廉政公署制作的电视剧《廉政行动》显然是反腐舆论上极好的、艺术性的宣传,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廖保平(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