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金融杠杆不该是发展经济的常态

2016年05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张妍

  ■ 宏观大势

  全球央行之前奉行的货币宽松、增加金融杠杆的政策,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反倒使金融危机一个接着一个。加息已势在必行。

  5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给国家经济及未来的政策定下基调: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硬推经济增长,一定要抛弃货币宽松加码以加快经济增长的幻想。

  也就是说,今后股市、楼市和汇市的政策取向,要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上,再也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对于经济反弹的客观认识,将不是V形或U形反转,而将是L形走势新常态。

  有史可鉴,货币宽松、金融杠杆不该是经济发展的常态。这些年来欧美的经济危机,主要就是因为货币宽松、金融杠杆所致。前几年,美联储的三次量化货币宽松,总共购买了3.5万亿美元的债券,资产负债表创历史纪录突破4万亿美元,其规模高达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2%!随着货币宽松政策边际效益递减,加息——好似“关紧水龙头”收紧货币势在必行。

  然而央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率必有其理由,主要压力来源是:由于全球储蓄过剩,出口强国像欧佩克国家和中国购买了巨额的西方债券,这压低了借贷成本。而全球贫富差距增加了未能充分利用的储蓄。因此,需要跌至谷底水平的实际利率(即通货膨胀调整后)来刺激经济的恢复并保持加速运行,就好似水龙头打开放水一般。

  但长期低利率的弊病已然显现,其结果就是拖累长期结构性的趋势。

  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至2016年3月底,全球各大央行总共降息650次!平均而言,每三个交易日央行降息一次。今年3月,又有10个央行纷纷下调利率,创下单月频繁降息的最高纪录。而欧洲央行、日本、瑞士及北欧的一些央行,都将利率降至零,甚至走上负利率的货币政策。

  尽管各大央行向市场倾泻了巨额资金的货币刺激政策,但全球经济在过去7年间,相比危机前平均4.2%的增长率,仅仅获得3.2%的平庸增长。此外,2016年欧洲银行股成了投资者的噩梦,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即将面临的新一轮金融危机。

  早在2014年4月10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某次演讲时,承诺将继续财政紧缩政策。英国财政整顿和经济复苏一起抓,如减少债务、消减财政赤字和降低营业税等。这与目前中国决策者突出强调高杠杆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原罪”,也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有相通之处。

  因为归根到底,任何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空气、水、粮食等),都不该成为金融投资产品。而房子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他们购买的最大宗商品,绝大多数家庭不向银行贷款就买不了房子。

  也正是这一信贷消费模式(金融杠杆)的特点,严重扭曲了楼市的供求关系——只要有购房意愿,就能从银行获得房贷。如果说前几年的房市热,是由供求关系生成的,诸如稳定的家庭收入、丰厚的储蓄和购买能力,那么当房市泡沫被吹起来的时候,购房就不是为了居住,而是视买房为盈利丰厚的投资工具。而持续过热的楼市必将绑架实体经济,并总是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

  首先,由于高房价带来的房地产暴利,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创造,损害了实业;其次,高房价挫伤民众的购买力,大幅降低内需。此外,高房价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其高成本阻碍了中下层收入家庭购房的能力,使得房子库存严重。

  从《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文章来分析,上调利率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一旦利率升至“正常”水平,流动性随着“水龙头的关闭”而逐渐降低,资本市场的变化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各种资产泡沫的破灭,“房子是用来住的”,而非投机炒作的。

  自2008年以来,中国形成了约8万亿美元的过剩固定投资,从长远来说,中国经济摆脱对重工业和大规模投资的依赖,经济转向以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模式,去产能过剩——关、停、并、转已成必然,导致像日本那样的“L”形走势的局面。

  这些年,日本经济失去20年的说法广为流传。事实上,日本经济没那么糟糕,只不过是回归正常的L形走势。正如权威人士做出“L”形判断的那样:“退一步”为了“进两步”。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目前,市场显然低估了美联储加息概率。一般认为,美联储年内最多只加息一次。虽然美联储的官员们表示加息将取决于经济数据,但我依然认为,美联储年内加息两次将是大概率事件。

  总之,全球央行之前所奉行的货币宽松、增加金融杠杆的政策,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反倒使金融危机一个接着一个,已然走到了尽头。显然去产能、去杠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常态,“L”形反而代表着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象征。

  □陈思进(资深风险投资顾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