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同意银行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风险,也要以银行行为得以规范为前提。要知道,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决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
据报道,时隔八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破冰重启。26日,备受关注的两只入池资产分别为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发行。其中,入池资产为零售贷款的全球首单信用卡不良ABS招行“和萃一期”,以3.0%的发行利率,获得优先档2.28倍认购。
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降低和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避免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心理,增强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自觉性。
从决策层本意来看,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完全符合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企业运行非常困难,不良贷款也越来越多。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13921亿元,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至1.75%,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金融业安全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过多、不良贷款率偏高,就会给商业银行以防范风险为名,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借口。
但不良资产证券化善意能否结善果,银行会否真正把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来,仍待观察。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决策层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其中包括对银行在内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特别是信贷资金投放,更是在制定政策时就有了明确导向,如定向降准、给农村商业银行特殊支持政策等。可其实际执行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实体经济融资难仍是个问题。
必须看到,同意银行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风险,也该以银行行为得以规范为前提。要知道,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决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市场的原因。尤其目前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与银行的盲目放贷、过度放贷有重要关系。若只把矛头直指实体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发生场,显然不公平。就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释放的资金而言,银行会否向实体经济倾斜,还是只会给银行向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少数国有企业增加贷款创造新的条件,也待细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有银行推出的信用卡不良ABS,开创了全球先例,确实可称创举。可这里面,也得弄明白信用卡坏账跟讲发行数量不顾质量、有无考虑持卡人信用有多大关联。在银行发卡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同意银行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信用卡风险,或许会鼓励银行利用信用卡集聚风险。
说到底,对银行不良资产实行证券化不是问题,前提是,必须规范银行的行为,让决策层的善意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帮着银行去滋生更多的不良行为。如果这样,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越大,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就更大,银行的不规范行为就更多。到头来,实体经济不能从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获得好处,反而会被各种更为不规范的行为所困扰。如接受方将不良资产再通过不良行为清收,损害实体企业利益等。要知道,真正的政府负债,银行是不会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其实行的大多是实体企业的。这样,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与债转股一样,成为一把套在实体企业身上的新的枷锁,善意结出恶果。这显然值得警惕。
□艾琳(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