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宏观大势
1994年至今,中国各省经济版图出现固化趋势。穷省依旧穷,富省依旧富,这是一个全国性现象。将大陆31个省份按照人均GDP水平分为三个“增长俱乐部”之后,发现高收入省份、中等收入省份和低收入省份内部,收入差距也没有缩小的趋势,即中国各省之间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当前的区域政策和扶贫政策值得反思。
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顾名思义,经济学的使命就是探求国家富裕的奥秘。然而,240年过去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发现很多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持续的贫富差距。
最近,笔者一篇演讲稿《中国各省经济版图固化:穷省依旧穷,富省依旧富》,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演讲稿中,以华东六省一市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无论是比较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上述两个区域的各省市之间都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这篇演讲稿进一步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省份经济版图固化是局部现象还是全国性现象?第二,经济水平接近的省份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缩小的趋势?换言之,在穷省和富省的组间差距没有缩小的前提下,如果穷省之间或者富省之间的组内差距能够缩小,也意味着贫富差距的相对缩小,这一现象就是所谓“俱乐部收敛”。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笔者参与的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课题组收集了1994年到2015年各省人均GDP数据,采取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省份经济版图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国家政策将全国31个大陆省份分成四大区域:东部(包括京津冀等10个省份)、中部(包括江西、安徽等6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等12个省份)和东北(辽吉黑三省)。然后,我们比较了每个区域1994-2015年各省份人均GDP,并且为每个区域制作了一幅图。我们发现,每个区域内不同省份之间的人均GDP水平都有明显而持续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以东部10省市为例。2000年之前,这10个省市的人均GDP差距并不大,2000年之后有所扩大,2010年之后进一步扩大。比较明显的是天津市,一开始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然后在2005年左右开始发力,最终在2011年之后独占鳌头。“巧合”的是,天津赶超的节奏与其滨海新区的发展几乎同步,说明国家级的区域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可低估。
与此对比,作为京津冀面积和人口最大的省份河北,虽然贵为京畿要地,但是人均GDP水平一直处于“匍匐前进”的姿态,而且在2008年之后“触底”趋势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虽为情势所迫,亦有高瞻远瞩之意。
中部6省份、西部12省份之间,同样呈现出各省人均GDP差距明显的特征,而且在2010年之后都有扩大的趋势。即便是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高度类似的东北三省之间,人均GDP的差距同样在2010年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辽宁相对领先,吉林次之,黑龙江一直垫底。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四大区域内各省经济差距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之后有所扩大?我们认为,这与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及其之后的刺激政策不无关系。上述分析说明,中国各省经济版图的固化不是一个局部现象,而是一个全国现象,并且这种固化正在朝向扩大化的方向演化,必须引起警惕。
不同发展水平的省份内部的经济差距是否有减少的趋势呢?遗憾的是,没有。我们根据1994-2015年的人均GDP,将所有31个省份从高到低分为三组:高收入组,包括北上广等10个省市,几乎都属于东部地区;中等收入组,包括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等10个省份,大部分属于中部地区;低收入组,包括云贵川及江西、安徽等11省份,大部分属于西部地区。这三组省份相当于三个等级的“增长俱乐部”。
第一俱乐部各省份之间的人均GDP差距比较明显,也比较稳定;第二俱乐部的内部差距较小,在2013年之后有所扩大,特别是山西落后非常明显;第三俱乐部的内部差距逐渐明显并且有扩大趋势,其中宁夏、青海与河南在小步快跑,与垫底的云南、甘肃和贵州渐行渐远。
原因何在?富裕省份有先天优势,在地理位置、人才聚集、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步步领先,短期内难以被其他省份赶超。贫穷省份起点低,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和本地廉价资源,再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东风,可以获得后发优势,容易实现相对赶超。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省份,既没有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先天优势,又缺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后发优势,因而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之中。这其实也是一种“中等收入陷阱”,在制定区域政策和扶贫政策时不可忽视。(本文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果。)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方明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