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市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有巨大潜力;细分市场迎来创业机会
|
对于创业者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在6月28日举行的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六月论坛上,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王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同时指出,互联网金融创业要极致理性,不需要说太多理想和情怀,需要的是多研究一些行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红杉资本的研究,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家庭负债率为38%,而发达国家平均在75%。他认为,和东亚国家和美国相比,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有一个结构性增长机会。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面临了动力不足的问题,其运营模式对小金额、高频次、大批量的个人信用贷款成本较高,而且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风险判断依然依赖于覆盖人群有限的央行征信体系。王恺认为,这些痛点导致了市场涌现两类结构性机会,一类是代替型市场机会,如微信、支付宝移动支付衍生的金融和京东、链家等由消费场景衍生的消费金融。另一类是增量型的市场机会,比如针对学生市场的趣分期和针对蓝领市场的买单侠。
从政策层面看,不管是助力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还是践行中央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金融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他们引爆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圆桌对话环节,王恺与量化派创始人兼CEO周灏,复星昆仲合伙人金华龙,买单侠创始人兼CEO胡丹,融360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大清共话消费金融。
■ 对话
结构性机会催生创业空间
王恺:在美国,互联网巨头涉足金融基本上没有获得特别大的成功,但是中国互联网巨头BAT没有远离这个市场,中国和美国市场有哪些不同的挑战?
周灏:我觉得美国和中国的市场有很大的区别,结构性的差别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机会。另外,巨头和创业公司各有各的机会和版图,巨头很强大,但是强大的同时会放弃不太关心的细分市场给创业公司。还有,创业公司的专注力也是它们的优势。
金华龙:目前美国民众在金融方面被服务的程度还是高于中国,比如说美国的信用卡对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在中国只有15%。另外美国是一个消费驱动的国家,民众个人资产的杠杆比较高,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对投资的需求比较多,但是在美国对投资的需求比中国弱一些,所以造成了这两个市场比较大的差异。
胡丹:中国存在巨大的增量市场,互联网金融是巨头服务客户的增值点,把它当做服务来看,比如说京东做的白条。中国市场细分领域非常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浩瀚的机会。当时创立买单侠,又想避开巨头,所以从蓝领来切入。
叶大清:美国的消费金融行业包括生态体系发展了上百年,征信已经做了100多年,他们利用大数据做风控的能力很强,整个行业产业链比较专业。我们很多东西刚刚开始做,中国消费金融正处于爆发的时代,创业有很大的机会。
大部分人低估了经济周期的影响
王恺:“周期”对于所有消费金融公司既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危机。金融的周期性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叶大清:大部分人可能低估了经济周期对行业或者对企业的影响,因为做消费金融行业的大部分人,银行出身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所以无知者无畏,总体上有一些系统性的风险。一些“黑天鹅”事件还是很难预测的,比如说上周英国脱欧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我是做风控数据出身的,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还是有一点危机感的。
胡丹:我觉得危机对参差不齐的市场是一次大洗牌、大屠杀,对于优质企业是低价获取牌照和人才的机会。我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比较悲观,我们认为下行的概率远远大于上行的概率,一定会对信贷有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杠杆降低,把资产的质量,把客户评分的切分点提高。
金华龙:周期其实很难回避,也很难预测。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也希望投资的企业始终把风险这两个字作为业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考虑指标,业务的发展速度要跟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匹配。
周灏:经历过几次金融危机之后才知道它的恐怖,所以我们在风控上都很谨慎。我认为应对周期性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要想把金融公司做大,没有第二条路,只有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活下来。
■ 声音
胡丹
创新应聚焦技术工程化
目前,指纹技术、用户行为技术都是很成熟的技术,但是怎么把它们用好要企业有强大的工程能力。把相关技术从互联网行业移植出来和消费金融行业结合,要做好不容易。创新应该聚焦的地方是把技术工程化,把新技术用到自己的业务流程中去。
金华龙
互联网金融监管层有大智慧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层是有大智慧的,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速度就是体现。很多在线上和线下做消费金融是没有牌照的,目前的管理层还是以支持的态度看整个行业的发展,希望给大家更多的发展机会。希望可以在整个行业发展成稍微有点规模之后再设立一些门槛,也有利于创业公司的成长。
叶大清
消费金融行业的比拼是长跑
金融行业的本质是金融服务业,给用户提供高收益、低风险,或者满足他需求的理财产品。创业光有技术,数据如果不全面,是有问题的,要靠时间积累。消费金融行业的比拼是“长跑”,要练内功。金融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要看得更长远。
周灏:
想做中国的CAPITAL ONE
量化派的愿景是给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人生的第一张信用卡。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现在我们公司有100多个人,但是可以做到传统银行3万人做的事,今年的目标是做到70亿规模,利润做到2亿,已经服务千万客户。我们相信可以做成中国的CAPITAL ONE。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毛川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