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驴友”野蛮破坏草甸,素养呢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规范的野营行为,应当有文明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双重加持。有着中产背景的“驴友”,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而文明,也就体现在每个公民日常活动中。

  近日,网曝部分驴友违规擅入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高山草甸破土扎营,大把采摘金莲花,对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7月13日,河北省林业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面禁止“驴友”或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对不听劝阻强行闯入或偷入保护区的将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又见野蛮“驴友”。开挖高山草甸,致使历经百万年缓慢生成的高山植被遭到破坏,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坐实,涉事驴友理应受到严厉制裁。

  其实,在保护环境方面,当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已经尽到告知义务,不仅在沟口等多地设有告示牌,还发放宣传资料,并要求游客在生态保护协议上签名。既如此,为何还会屡屡发生此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恶例? 

  “驴友”的放纵,或者说行为底线的失控,某种程度上与群体活动中的从众行为有关。个体在群体中不仅会降低道德水准,还会因为“大家都如此”而完成自我宽慰、自我谅解。这个时候,外部的约束往往很难产生作用。

  除非外部的潜在压力足够大,“驴友”能够感受到直接的危险,比如,领队有明确禁令,或者被即时查获的可能性极大。一旦两者皆无,则个体行为很可能失范,旅游过程中的文明素养也就难觅其踪。

  文明素养缺失的背后,往往又勾连着“驴友”专业素质的欠缺。组织者、参与者往往以“野性”为号召,习惯强调挑战自我、挑战环境,恰恰忘记了与环境的融洽应该是户外互动的本质诉求。注重挑战而环保专业强调不足,过于轻描淡写,体现到行动中,则倾向于过度消费环境。无论是破坏草地,还是采摘野生植物,或者是因为莽撞穿越而陷入生死危境,均与此有关。

  很多人不理解,“驴友”往往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也多是城市的“中产”,为啥会在户外体现不出日常的儒雅、体面?其实,经济与教育上的修养,并不必然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甚至还可能出现压力的任性、乃至野蛮转嫁。这也提醒“驴友”们,惟有内心和谐,才有可能真正融入自然、拥抱自然。

  据说,目前国内“驴友”总量已接近3000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既可以成为自然文明的传播者,也可能成为破坏环境的“野蛮人”。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应该深长思之。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