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加大了对论文抄袭的处罚。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以国家部委规章的形式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规定。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国家规章,体现了国家对学术不端的担忧和惩治决心。
不过,目前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见诸报端,并非无法可依,而是因执法困难。为应对学术不端,这些年,几乎每所高校都上线了“查重”系统,遗憾的是,雇人代写论文的兴盛、枪手公司的不断商业化,让学术不端更趋隐蔽化、复杂化,高校耗费了高企的成本“抓”学术不端,却依然让很多学术不端行为者“逃之夭夭”,“查重”系统、学术委员会徒唤奈何。
其实,学术不端刹不住车,问题的关键出在畸形的论文评定机制上。将论文当作学术评价机制本无可厚非,但当下论文却日益成为衡量科研人员毕业、职称、奖金、课题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保研,可以凭借几篇论文搞定;有的单位评职称,更是必须要看论文;至于教授申报课题,没有论文更是不行。如此,科研人员若固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标准,恐怕得饿死。所以,教育部升格法规当然有必要,但改变现有的论文衡量一切的畸形学术水准,扯断论文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利益链条,才能真正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学术,也才能真正让我们由“论文大国”迈向“论文强国”。
□陈小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