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如果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巨大的份额后,却无法进行商业创新,只是重走传统出租车企业的盈利方式,那这样的企业注定走不远。
滴滴与优步终于合并了,此前的种种传闻也变成现实。如此之后,滴滴便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巨头,无论从其市场份额或用户数,再也没有出其右者。也难怪反垄断的声音随之而起。对于消费者而言,最担心的,就是未来叫车是否会变得更贵?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此前一段时间里,两家平台已经悄然涨价。此次两家之所以选择合并,也是迫于资本的压力,需要扭亏为盈。按照此前的模式,两家网约车平台,每年都要亏损几十亿元。这种发展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因此,合并之后涨价实为必然。但关键在于,这会否因为某种形式上的“垄断”之后,使涨价变得肆无忌惮,而乘客只能成为待宰羔羊?
从整个互联网经济的业态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用户在互联网经济中的话语权相较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更大。而事实上,网约车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基础正在于用户数量与技术。
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一旦网约车企业对用户不友好,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虽然现在网约车市场近乎是一家独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就结束了。几家网约车企业并存的格局,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改革,都将刺激每一家网约车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黏性。
更何况,用户的聚集与数据,才是未来中国网约车企业在国际上有一番作为的基础。就此而言,网约车企业需要对乘客更好,而不是相反。
其实,网约车在出行体验上,当前仍然有不少问题。昨天就有报道称,成都一乘客乘坐滴滴专车后给司机4星评价,竟然遭到司机的死亡威胁。相似甚至更糟的事情此前也时有发生。因此,网约车平台在出行体验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只要存在差异化的空间,就会有新的公司对其形成挑战,其优势将很快被消解。
而更为重要的是,网约车企业掌握着移动互联网巨大的流量入口,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与海量数据,应该懂得充分利用这些用户与数据,探索、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一个打通人、车、交通和生活方式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生态圈。而不是像传统企业一样,只会直接从用户乘客身上收取“过路费”。相较于后者,前者的商业前景与利润规模,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只要有用户,有数据,就有无限商机。
如果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如此巨大的份额后,却无法进行商业创新、提供更高的生产力,只是重走传统出租车企业的盈利方式,那这样的企业注定走不远,也不会为资本所青睐,甚至很快会遭遇到新的挑战者。
□新京报评论员 郑伟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