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一旦票据融资大面积与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挂钩,使票据资金在资本市场规模化“空转”,那么风险是不可小觑的。
今年以来,银行票据风险事件呈现频发状态。继年初农行39亿元票据诈骗案曝出后,最近广发银行也曝出了9.3亿元的票据案。粗略统计今年曝出的票据案涉案资金已超百亿。
为此,银监会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银行业“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于10月31日前完成自查工作,11月15日前完成问责和整改工作,监管检查于11月底完成。针对票据业务,《通知》提出:重点检查开票、承兑、贴现等环节中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授信调查和统一授信管理是否到位;票据转贴现和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环节中,是否存在为他行做通道、小规模等行为;是否与票据中介、资金掮客等开展票据交易等。
关于票据的风险隐患,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国内出现了多次票据井喷增长风险,其中主要原因是票据融资通常不纳入信贷指标,票据融资成本相对低于短期贷款等。融资审核流程短,票据作为非标准化有价证券,可创新的增值空间大,可以通过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手段在银行间同业市场创新,还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
这些特征,使很多企业想方设法绕开《票据法》规定,致使票据空转,票据中介与银行内部人士隐秘勾结。今年以来爆发的多次票据欺诈案,多是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在票据回购贴现前,将票据资金挪作他用,并在发生亏损后无法在票据兑付期前补漏所致。
票据作为一种企业跨期支付工具,在现实中变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和资金掮客工具。其根源在于私企不同程度的金融压抑,使其想方设法,并不乏通过交易造假,使票据融资获得流动性支持;而没有市场的整体流动性过剩,票据融资市场的利差套利交易空间也不会很大。因为资金掮客所获取的边际收益,剔除边际成本后而不值当。如最近小票的收益只有20至30BP的利差,使很多票贩子开始改行了。
因此,今年以来曝光的票据诈骗案,多是票据中介贴现挪用的投机行为,而非之前的替代短期贷款,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成本。从这个角度上看,目前的票据风险尚属个案,因为票据融资活动,相对于资产价格泡沫投机,多属火上浇油,不大可能成为泡沫的启动资金。
当然,一旦票据融资大面积与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挂钩,使票据资金在资本市场规模化“空转”,那么风险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票据在开票、承兑、贴现、转贴现等过程中,可创新空间很大,加之票据是银行同业市场的重要资产之一,对票据融资风险进行预防是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防范呢?从根本上,还是要加强金融改革,降低和缓释金融压抑,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缓解资金在不同市场的无风险套利空间。而从现实操作中,应借助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框架等,通过构建票据市场的工作信息流,推动穿透监管。从开票开始,至到期兑付的整个过程,实现工作信息流管理,实时跟踪票据流转进程,做到风险的实时揭示、预警和缓释,进而在票据市场探索金融场景化的环境。
□刘晓忠(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