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家之言
在“双创”的氛围里,如果以创新为幌子,运作不切实际的项目,实为圈钱的实例过多,将挫伤广大民众的支持热情。
8月10日,中国的“立体快巴”——“巴铁”试行的消息,抓住了国际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版面,被视为一场惊艳的亮相。这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也被称为“陆地空客”,具有地铁般的运力功能,却能像巴士一样在地面上运行。
据Youtube的视频显示,“立体快巴”的高架电车下层镂空,车辆可以从底部穿过,上层能载客1200~1400人。由于采用电力驱动,时速可达60公里,而造价只有地铁的20%左右,制造者称能减少现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拥堵状况。如果真能兑现承诺,对每天饱受堵车之苦的民众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事实上,早在1969年,美国建筑师克雷格·哈杰茨(Craig Hodgetts)和莱斯特·沃克(Lester Walker),就曾梦想把类似“立体快巴”的创新交通工具付诸实践,以解决纽约交谈拥堵的状况。他们毫不谦虚地建议重新设计一部分纽约市,并称这项创新设计为Bos-Wash Landliner(跨界车)。
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建造“跨界车”的想法,因无法解决许多实用性问题而搁浅,从未真正启动开发。眼下的“巴铁”经首次路试后,人们发现这一盼望已久的“创意”,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优秀:
首先,低矮的车下空间将对其他车辆产生影响;其次,过重的车身对路面会造成损毁;此外,限制高度、转弯半径、过十字路口、过立交桥等日常出行中的常见问题,“巴铁”项目团队也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016年初,“巴铁”的总设计师宋先生曾向媒体表示,他已经安排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汽车工程院,进行评估TEB设计的可行性。然而交大研究所所长在一份报告中,否认与宋先生有任何牵连。与此同时,交大研究所副主任和两位教授称,他们确实进行了设计分析,但这纯属个人行为。
而根据交大教授们的评估,认为此设计“基本可行”,但“并不完美”。同时,西南交通大学也否认参与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仅承认“牵引动力实验室两位研究人员,曾与该公司进行可行性会议”。
有鉴于此,《环球时报》发文质疑:“巴铁”项目背后实际上是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在操作,他们“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很高。”《中国青年报》也披露:目前“巴铁”科技公司的投资方“华赢集团”,正进行私募基金募集。
这种不断向投资者,尤其是老年群体融资的现象,不禁令人联想起震惊全国的“e租宝事件”、以及曾经的汉芯、麒麟操作系统丑闻——以创新为名骗取国家科研经费。
中国政府和社会鼓励创新。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里,如果以创新为幌子,运作不切实际的项目,实为圈钱的实例过多,将挫伤广大民众的支持热情。等将来有了真正的创新项目时,谁都不愿参与其中了。因此,对于 “创新”,特别是需要巨资的所谓“创新”,首先一定要切实地辨别真伪。
□陈思进(资深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顾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