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我为什么主张“名义账户”

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张妍

  秉笔直书

  个人账户里不用真的放钱,真的放钱也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也划不来。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近日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报告显示,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并且,个人账户基金从2014年的5001亿元,下降到3274亿元。这是自2001年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中国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由雇主单位缴纳的相当于个人工资的20%来形成,当期支付给退休人员。而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属于个人私有,缴纳工资的8%,退休后取出。但是由于大部分省份发放养老金存在缺口,为保证发放养老金,他们不得不将账户资金也都拿出去一起作为养老金支付给退休的一代。即使这样,很多省份还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导致个人账户空账。

  从2001年起,中央开始试点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从辽宁等东北三省扩大到上海等13个省份。然而效果很不理想,截至2015年底,全国的个人账户记账总额已高达47144亿元,而账户里实实在在的资金还不到十分之一,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日益严重。

  我早在2006年向有关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里就主张,个人账户里不用真的放钱,真的放钱也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也是划不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表面原因,就是需要的资金规模太大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压力太大,不能承受;二是深层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必然带动社会平均工资涨得太快,每年超过14%,而账户资金的银行利息才是2%,差距太大,中间有12%的差距,钱放在个人账户只能任其“贬值”。

  从理论上解释,这个深层原因是违反一个叫“生物收益率”的定理。这里用非常简化的例子做个解释。比如,1995年某人每月开始向账户缴纳工资的8%,但到了2015年这个钱却还不到今天工资的1%,就是说,20年前能买一条烟,现在只能买一盒烟。你要想使20年来每月的缴费都相当于今天工资的8%,银行利率就必须是14%才行。就是说,1995年每月工资才200元,按照8%比例缴纳个人账户,每月缴16元,现在每月工资是7000元,缴560元,要使20年前的16元相当于今天的560元,就必须要有每年平均14%的回报率。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对缴纳社保就没什么热情,能少缴就少缴。同样的道理,大家要保值,不想留现金,买什么呢,房子是最保值的了,买房子,房价就疯涨,一些地方10年来房价涨了10倍。政府只能限购,大家就只好买别的东西。股市好的时候就蜂拥而至,银行存款“大搬家”去炒股票,然而股市风险大,于是就有各种炒作。今天炒君子兰,明天炒大蒜,后天炒普洱茶,大后天炒邮票,甚至炒藏獒、炒公墓、炒车牌……大家和各级政府不愿做实个人账户,本质上与这些炒作的性质是一样的。

  做实账户资金量太大,各级政府都拿不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情愿。因为财政的钱都是老百姓的税收钱,哪个省长、市长和财政厅长、局长能眼睁睁看着它每天在缩水还往账户里扔?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对不起百姓的血汗钱。所以,试点了15年,只能放弃,这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不做实的账户在英文里直接翻译过来的学名叫“名义缴费确定型”,俗称“名义账户(NDC)”,目前已有8个国家开始实行NDC模式,包括瑞典、意大利、俄罗斯、波兰等。可以打个比喻,以前做实的账户很像“股票账户”,里面有真金白银,每天买卖;而NDC实际就是“银行账户”,账户里钱虽然投资或放贷去了,但到退休时连本带利全都可以取出来,完全归个人,保值的事情完全由银行代劳,利率与“生物收益率”挂钩,非常透明,每时每刻可上网查阅账户变动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以前做实账户时,账户比例越小越容易做实,需要资金就越少,所以,1997年的政策规定是账户11%,但2005年规定降到8%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实行NDC之后,扩大账户就不受约束了,比如,可恢复到1997年的11%时,这样,只需从单位雇主的缴费额里“划入”3%即可;从单位缴费划入的“资金”越多,“获得感”越大,比如扩大到16%,就从单位雇主的缴费额里划入8%,社会统筹就相应缩小到12%(20%-8%);比如,对老百姓来说,如果工资是7000元,每月缴纳560元,实际账户里获得的就是1120元,再加上8%的利息就高达1209.6元,非常像公积金。

  换句话说,每月交560元,1年就超过1.5万元。利滚利,10年就是20多万,要是35年呢?账户积累就接近百万了吧。这仅仅是账户养老金,完全归个人,除以139之后,每月发放7000多元,这还没把统筹养老金也算进来呢。所以,扩大账户后,百姓养老金多了,消费就多了,既可拉动内需,又可减少政府财政负担。而现在的个人账户的缴费公式,退休后每月还不到1000元,百姓没有得到实惠,“获得感”自然就很小很小,进而就肯定不愿意缴费;不愿意缴费,制度收不抵支就日趋严峻,而且个人也得不到钱,就不能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于己于公于经济发展都不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个人账户”,被学界舆论认为倾向于“名义账户”。假如真是如此,养老金战略性改革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主张实行“名义账户”的学者,笔者也将深感欣慰与荣幸。

  □郑秉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