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且言之
针对茆长暄教授解聘后他所带的几位学生,上财校方的处置办法要合情合理,要尊重这几位学生的意愿。
近日,上海财大解聘茆长暄教授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而他的几位学生,为了留住导师,奔波了整整一个暑假,经受了也许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磨砺。此刻,他们也许正满怀疲惫,等待着校方事关他们前途的“宣判”。
抛开“不续聘风波”的是非,在相关的各方中,这几个学生是无辜的,也是最弱势的。能够硕博连读,本身表明了他们的优秀;选择一个有国际知名度的“常任轨”教授,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已发表或在审的英文SCI论文在十篇或十篇以上,有学生甚至被国际顶尖期刊邀请为审稿人。
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值得尊敬。因为喜欢自己的导师,因为不愿放弃目前的专业选择以及已有成果,他们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从向校长请愿,到上海市教委,乃至到教育部等部门表达诉求。应该说,他们的团结、执著与勇气,以及为维护自身权利而进行的“弱者抵抗”,体现了“90后”这代学生某些可贵的特点。
当然,因为年轻和不那么“世故”,他们的行动或许失之“鲁莽”。翻阅他们所写的《上财的逆天日子》,多少让人捏了一把汗。因为,他们不仅“影响”了上财声誉,而且,甚至还实名把所在院系的领导们“得罪”了个遍。所有这些,几乎都触犯了这个社会的某些“潜规则”。
但另一方面,上财在这一事件中的作为,也不是全无瑕疵。尽管他们声称“对于9名学生已有很好的安排”,但“很好”不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学院方在作出教授“不续聘”决定的前夕,临时推出的关于研究生导师离职后研究生重选导师新规,的确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因人设规”。如果校方预先就有严谨的制度,认真聆听来自学生们的诉求,也许本不该有此风波。
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利益、聆听学生的诉求,最能体现大学的情怀。当上财校方一再声明不续聘茆长暄教授,只是出于规则而非个人恩怨时,能否通过对学生的善待,来证明自己的情怀,并修复因此次事件而受到质疑的社会形象?
上财风波,暴露出了中国高校在创“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学术功利化以及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回到当下,我们关心的是,既然校方和教授都声称“爱学生”,那么,双方能不能尊重学生诉求,搁置争议,平心静气地探讨让教授继续带这批学生的可能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与其说是智慧,毋宁说,是情怀。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